□ 胡立彪
近日,上海市杨浦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暨投资促进大会,发布《聚焦“四大行动”深化集成创新,持续推进杨浦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围绕开展“宜商规则对标、创新生态优化、企业服务提质、实事项目赋能”四大行动,提出160条具体举措。据悉,自2018年至今,杨浦区已连续6年制定并实施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推出500多项改革举措。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营商环境的优化,本质上是政府治理体系的自我改革过程,需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为此,就应该像上海杨浦区这样不断解放思想,沿着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持续进行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神,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出一项项改革举措,并不断更新、优化、升级,为广大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打造了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经营发展破除障碍,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看得见”的获得感。今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7亿户,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4亿户,广大市场主体迸发出新活力、新气象。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举措不只救急,更要治本。有学者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主要体现为提效和让利,前者通过减少对市场主体的干预提高其经营效率,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差别化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利。然而,这两方面终有天花板。对于市场主体而言,短期“补血”的确有助于增强体能,但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市场中活得长久、活得安稳。也就是说,市场主体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市场。而这样的市场建基于市场主体对政府和市场环境的信心和信任。
信心信任何来?从更优的营商环境中来。有人总结,这样的营商环境包括5个方面: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开放开明的人文环境、优质完善的要素保障环境。具体而言,营商环境的“优”,应该具有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的“三可”和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的“三无”特征。可预期,就是保持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决不能朝令夕改,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让市场主体产生稳定预期;可信赖,就是增强市场主体对投资环境、未来发展的信心,政府秉公用权、企业诚信经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可发展,就是为企业创造发展空间,不仅要让企业留下来、留得住,还要让企业发展快、发展好。无差别,就是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体现的是公平公正,强调的是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享有使用资源要素、参与竞争、受到法律保护等待遇;无障碍,就是全力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主体准入更便捷、办事更高效、退出更顺畅;无后顾之忧,就是全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最大便利、最优服务,让企业心无旁骛发展。
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本质上依赖于制度建设的完善。以此对照,各地各部门都需要进一步查缺补漏,推动制度建设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针对各地营商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标国内外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研究制定详细具体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把“该放的放彻底,该管的管到位,该服的服到家”,提高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便利度;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理清各管理部门的关系,强化依法行政的理念,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和市场监管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再一次向全社会释放出清晰信号:对于全面有效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利、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决心坚定不移。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水是土,培育着市场主体茁壮成长,让广大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中国质量报》【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