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一则“82岁老伯想看电影但买票买到崩溃”的消息刷屏社交媒体。消息里的老伯身在上海,当他前往一家电影院准备看电影时,竟发现线下无法购买电影票,只能悻悻而归。随后的几天里,老伯又辗转多家影院,遭遇情况如出一辙。
像上海这位老伯一样受观影之困的老人不在少数,而观影之困也只是当下许多老人面临的困难之一。数字化技术、智能化产品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但受年龄、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应用、手机应用程序时,常会遇到障碍。出门办事网上叫车、医院看病线上挂号、饭馆吃饭扫码点餐……一些对年轻人来说习以为常的操作,对老年人而言却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事实上,“数字鸿沟”带来的问题不只是让老年人生活不方便。有学者认为,“数字鸿沟”会引发“数字贫困”。当某个空间或人群在数字信息供给能力、数字信息获取能力、数字信息应用能力上分别或同时为低水平,即可认为处于“数字贫困”状态。“数字贫困”是知识贫困或信息贫困的重要分支。“数字鸿沟”造成部分人群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会被部分剥夺,而且其获取社会财富的能力和机会也会降低,由此严重弱化该群体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8亿人,占总人口的近20%。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数字鸿沟”的存在,将产生诸多社会问题。而想办法让老年人跨越这条“数字鸿沟”,让他们也能够享受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意义重大而深远。
“数字鸿沟”并非数字化、智能化的“原罪”,更多是“人为”制造的。有专家指出,“数字鸿沟”实质上是经济鸿沟的产物。数字化时代,各种产品及服务多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群体,形成以年轻人主导话语权的互联网舆论环境,这导致了老年人真实的数字生活需求常常被误读或忽视。从市场情况看,适合老年人用的智能设备乏善可陈,老年信息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能、适老特征和质量水平不足。
正是考虑到老年人群体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对“数字鸿沟”问题非常重视。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数字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提出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破解“数字鸿沟”的关键举措,大力促进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普惠共享、包容增长新阶段。
在政策推动下,一些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企业也开始关注老年人群体,加速数字技术的适老化研发和改造。媒体调查发现,目前许多手机App都有“长辈模式”或“关怀版”,字体较大、图案醒目、界面简化。此外,应用场景更丰富,部分App推出语音搜索、内容朗读、一键订票、一键叫车等功能,使用门槛降低。不过,互联网适老产品和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App只是在首页调整为适合老人的模式,但进入二级界面后仍是普通版模式。显然,互联网产品和服务适老化改造还应更细化。要在对老年人互联网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数字惠老”长效机制,并落实好监督和测评责任。
其老有安,则天下太平。消除“数字鸿沟”,不仅要依靠技术手段,还需全社会多方面组合发力。政府建立完善相关法规标准,行业市场加强产业协同,社会各方重视参与,构建起健康的商业生态与造血机制,就可以形成良性发展的“银发经济”生态,让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生活得更便捷、更安心、更舒心。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