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是“红线”是“底线”
——访全国人大代表史玉东
□ 本报记者 何 可
“每天喝一杯奶”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生活习惯。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为42.3千克,相较2012年的31.1千克增长36.3%。
“民以食为天,奶以安为要。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乳品行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总监史玉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质量安全涉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是“底线”。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和社会责任,是“红线”。
史玉东说,当前,建设质量强国已成为国家战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要把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作为主攻方向,特别是要发挥好科技作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史玉东说,奶业是典型的“粮头食尾”行业,产业链横跨一二三产业,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行业,因此,确保奶业产业链安全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经济平稳运行和国家粮食安全。
但目前,奶业上游仍然存在优质饲草料、优质奶牛种源依赖进口等瓶颈,面临着“卡脖子”的发展困境。同时,国内奶业供需衔接长期存在“季节性”和“阶段性”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解决。
对此,史玉东建议,“加大奶业上游产业链‘草牧奶’建设,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大宗乳原料储备机制,更好保障我国乳业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建立‘原料奶供应大县’返税和奖励机制”等,促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国民对增强自身营养健康的认知大幅度提升,对健康保护和营养健康有强烈诉求和需求。”史玉东说,“但整体来看,我国在国民膳食营养健康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亟需对现有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监测、分析和评估,并且要建立国民营养健康的标准体系。”
史玉东表示,现有食品标准仍以安全标准为主,尚缺乏食品营养标准、食品特征属性和品质标准等,需要继续完善整个标准体系,满足发展之需。他建议,在强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食品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引领和规范食品产业的营养健康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史玉东还注意到,随着集团化控股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控股企业质量监管强度,是对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负责,也是维护市场良好环境的重要体现。对此,他提出关于鼓励企业检测资源整合,增强控股企业质量监管责任的建议。“此举既是对国家食品安全及检验监测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又是推动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还能解决目前食品企业检验资源投入大、公信力不强等问题。”史玉东说。
《中国质量报》【2023两会·代表委员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