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饭店业信用等级评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其中明确,饭店企业应制定并有效运行节约资源、制止餐饮浪费的制度,每年为员工提供制止浪费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规范》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饭店业信用等级评价国家标准,对于引导餐饮企业履行厉行节约社会责任,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媒体报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达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的产量还要多,相当于倒掉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餐饮浪费的负面影响不只表现在经济领域。粮食的生产、储运、消费与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利用息息相关:生产环节,种植和收获农作物需要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还会消耗其他能源资源;粮食储存和运输环节,需要消耗电力、汽柴油等能源资源;粮食消费环节,厨余垃圾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从全产业链角度看,浪费食物会带来诸多不良社会后果。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餐饮浪费不是小事,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社会道德风尚,事关良好作风养成。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同时也应当看到,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调查显示,商务宴请、公款消费、学校食堂用餐、亲朋聚餐是餐饮浪费的重灾区。而这些餐饮浪费的背后都有餐饮企业的身影。显然,治理餐饮浪费,要抓住餐饮企业这个关键。而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餐饮企业大有作为。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制止餐饮、食品浪费的法律法规。2021年4月,《反食品浪费法》正式施行,其中第7条明确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采取措施防止食品浪费;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出完善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制度,健全行业标准、服务规范;在操作上更加细化的《餐饮分餐制服务指南》《餐饮业供应链管理指南》《外卖餐品信息描述规范》《绿色餐饮经营与管理》等部门规章和标准规范也相继发布。这些法规标准释放出明确的信号:餐饮企业作为餐饮业经营主体,在制止餐饮浪费过程中应负起主体责任。
餐饮企业制止餐饮浪费的“作为”,不能仅是受外力支配的被动之举,而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作为。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主动向消费者宣传文明用餐、杜绝浪费的消费理念,通过“明码标价”引导消费者按需适量点餐,不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另一方面,优化经营理念,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执行国家、行业协会、企业制定的反食品浪费标准规范,加强从业人员反食品浪费培训,在采购、储运、加工制作、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中厉行节俭,减少餐厨垃圾。同时,创新服务举措,主动提供打包服务,提供公勺公筷,推广“半份菜”“小份菜”,引导消费者理性订餐。
当然,若制止餐饮浪费工作不力,餐饮企业也应受到惩戒。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惩治餐饮浪费的法规标准体系,针对餐饮企业及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内部的餐饮经营者,应精准设定监督主体,对浪费现象采取警告、公示、训诫、罚款等多种手段,加强监管。《规范》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饭店业信用等级评价国家标准,就是一个很好用的抓手,可以成为制止餐饮浪费极其重要的补充性约束力量。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