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今年5月,有网友拍下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沿线被砌上围墙的视频,相关内容引发网友质疑。之后,有媒体报道,景区“建墙挡景”并非个例,也并非现在才有。云南迪庆梅里雪山、新疆赛里木湖、青海湖等景区,都曾被曝光有“筑墙”“围挡”之举。
对于“建墙挡景”的质疑,各地给出“出于安全考虑”“内部施工”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网友并不买账。有人指出,如果是为了行车安全,可以设立公路上常用的防撞墩;如果是为了防止游客冒险闯入景区发生事故或破坏景区生态环境,可以设立带有警示标志的铁丝网;如果是内部施工,则应标示出施工项目内容及工期。这些都可以做到却不做,难免让人猜测景区经营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游客不买门票“蹭风景”“占便宜”。
关于景区能否建围墙,旅游业专家表示,国内有许多旅游景区属于商业、娱乐性质,其经营者有权设置围墙圈定景区范围。但对于以公有产权、自然风景为核心产品的国有景区来说,它们本身有一定的公共和公益属性。这些景区收取门票用于运营维护并无不妥,必要时也可以出于管理、安全考虑建设围墙,但像黄河壶口瀑布这样为了防止路人“偷窥”而设立围挡,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也与其公有资源、公益属性相悖。
景区有利益诉求,希望通过开发文旅项目创造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但用“建墙挡景”的手段敛财,还掩盖营利动机,就显得格局太小、吃相难看了。“建墙挡景”这种资源变现的投机行为,是门票依赖症的典型表现。而门票依赖的底层逻辑,是景区开发及运营主体创新意识不足,缺少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只能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去解决问题。“建墙挡景”简单粗暴,或许能收一时之利,但长远看,会损及景区美誉度,让游客选择用脚投票,转向那些体验更好的景区,形成“挤出效应”。“建墙挡景”不仅挡住了游客的视线,也挡住了当地发展旅游业的视野和前景。
从旅游业发展趋势看,去门票化是大方向。景区生存与发展,不能指望人们猎奇尝新的“一锤子买卖”,更不能过度依赖门票经济。2018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出台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政策。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制定实施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票打折等补助政策。政策导向信号很清晰,景区门票降价或免费开放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将成为常态。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系统,包含吃、住、行、娱、购等多个要素,只有这些要素协调推进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形成稳定健康的市场。仅仅依靠门票,甚至以“建墙挡景”的方式强行收取门票增加收入,不仅会赶走一些潜在游客,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扼制那些到来游客在其他旅游项目上的消费。没有延伸的消费市场,旅游相关要素及周边产品必然会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发育迟缓,整个旅游业也难成气候。事实证明,过去建立在大客流基础上的“人头费”模式不可持续。而要摆脱门票依赖,就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把眼光放在门票之外。
发展旅游业,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杭州西湖、桂林象鼻山等景点免费开放所带来的旅游产业化效益远远超过当初门票收入。今年以来,许多地方文旅部门频出奇招宣传家乡风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此“出圈”。有学者认为,这一方面说明“先天不足”也可以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思想跟得上,流量就会变“留量”。
旅游行业的成功案例表明,树立多元化理念,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推进全域旅游,这才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各地旅游景区要因地制宜,围绕当地本土化特色进行产品和服务深耕,挖掘包括景点、酒店、特色乡村、美食、旅游演艺等在内的所有资源,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整合,打造综合化业态,创新景区运营模式,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和品质,让景区真正有看头、有玩头、能回头,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质量报》【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