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安
暑期刚过,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旅游产品预订已然开启。多个旅游预订平台的数据显示,“十一”有望延续今年旅游的火热态势,或催生“最火十一假期”。携程披露的数据显示,距离十一假期还剩20余天,国庆出游需求热度一路上扬。截至9月6日,平台国内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近5倍,最近一周下单量环比增长63%。机票、民宿等业态的预订周环比增长均超过50%,景区门票预订则翻倍上涨。
(据9月8日澎湃新闻)
所谓“预约式旅游”,就是将个人的假期、旅游目的地提前做好安排,提早几天甚至一个月向旅行社报名,预订景区门票、酒店等,从而享受到不同幅度的价格优惠。早在2020年8月份,国务院公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要“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控制游客最大承载量”。事实上,旅游预约制在国外相当成熟,在国内景区中,敦煌莫高窟是该制度实施最好的,真正起到保护文物、避免游客过多影响旅游体验的作用。
自从旅游法实施后,景区“最大承载量”和“最佳承载量”一直是假日旅游的高频词。动态的“最大承载量”的数据监测和预警的实施则是保障游客游览舒适度和安全游览的关键。而“游客游景区,先猜挤不挤”的假日出游思维,导致景区冷热不均,反映出景区旅游预警及信息发布的缺陷。因此,有计划地旅游可以避免景区忽冷忽热问题,而未来智慧旅游的前提是实现旅游预约制。实践证明,靠局部的自我调整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建立宏观层面的统一举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加速推进全国联网的旅游预约机制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每年“十一”期间都是旅游旺季,推行“预约式旅游”,是保证景区热度“恒温”、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良方。在国内,“预约式旅游”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景区、旅行社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控制着风险。推行旅游预约机制的关键,一是建立统一的预约平台,二是培养国人的预约习惯。从游客的角度来说,经过多年“盲目旅游”的洗礼,人们心态已经日趋理性,目前需要做的是将“预约式旅游”培养成一种全民习惯。
毋庸讳言,要让“预约式旅游”从试点尽快成为统一制度,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推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预约式旅游”要想真正做起来,仅靠景区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旅行社、航空公司、酒店等共同努力,只有这些环节都给游客留有足够的提前量和优惠空间,使提前预约的游客享受到更大的优惠,“预约式旅游”才能被更广泛地接受。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