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质量出品>>质量时评>>

小心蟹卡新骗局

2023-10-11 14:07:42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日,演员孙艺洲发微博称自己收到一张快递来的螃蟹卡,本以为是哪位朋友送的,扫了下卡上的二维码感觉不对劲,上网搜了搜发现好像是诈骗。他因此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掉螃蟹,大家要是收到来源不明的东西,千万小心,别扫码,谨防上当。

孙艺洲的提醒得到了很多网友回应,有网友称也收到过“同款”螃蟹卡,相关话题快速冲上热搜第一。随后,上海市公安局发布微博表示,这是一种新型骗局:不法分子大范围投递螃蟹卡等物品,以领奖为由,引导受害人扫码进群后实施刷单诈骗。而就在近期,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已通报发生多起市民上当受骗的案例。

警方梳理螃蟹卡诈骗案发现,此类骗局有固定套路,主要有4个步骤:第一步,获取潜在被害人信息;第二步,以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名义快递螃蟹卡、湿巾、手机支架等廉价礼品,并附上刮刮卡和入群二维码,赢得被害人好感;第三步,设计所谓的“安全扫码页面”,打消被害人顾虑,诱导被害人扫一扫;第四步,冒充知名企业客服,诱导被害人参与非法刷单等诈骗活动。

从上述步骤可以看出,螃蟹卡诈骗仍属刷单诈骗,只是应时借助了螃蟹卡这种新道具罢了。有人分析称,骗子之所以选择螃蟹卡作道具,是因为该物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时下正值蟹季,螃蟹卡来来往往“满天飞”,邮寄一张假卡上门不易露出破绽;另一方面,近些年螃蟹卡消费存在“提货难”“长延迟”等诸多乱象,由此引发大量纠纷,螃蟹卡诈骗正利用了这样的混乱,进行浑水摸鱼、精准设陷。

事实上,不管是螃蟹卡还是手机支架等其他物品,不过是骗子前期引流的手段。之前,骗子行骗成本非常低,只需在线上以“足不出户、轻松高薪”等为噱头吸引不明真相的网民刷单即可,而现在政府监管部门持续治理网络刷单乱象,消费者也逐渐理性谨慎起来,骗子生存空间日益逼仄,不得不增加投入成本,通过向目标对象寄送小礼品,引诱其入坑。

老骗局翻出新花样且能行骗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骗子掌握了大量用户信息,可以藉此精准施骗。据警方介绍,骗子掌握的个人信息包括受害人的姓名、电话、地址等。有媒体报道,尽管我国不断加大对倒卖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但这种买卖依然暗流涌动,已形成了黑灰产业链。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信息泄露的渠道多种多样,从电商平台到快递公司,都有可能。有时公司本身并无泄露信息的主观意愿,但当遭遇“内鬼作案”或者黑客攻击,用户数据往往就会泄露。这些信息的单价从几角钱到几元钱不等,整个黑产业的市场规模高达1100亿元,从业者超过200万人。

从获取受害人信息到选择引流道具再到设计施骗方案,螃蟹卡骗局并不简单。此类骗局通常为团伙作案,内部有明确分工。负责引流的骗子通过收买的个人信息筛选诈骗对象,提高诈骗活动成功率;懂得网络技术的骗子会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非现场性等特点,掩盖犯罪痕迹,给监管追查制造困难。警方查处此类案例,除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外,主要依赖受害人举报投诉提供线索。

罪犯分子再狡猾也有弱点,螃蟹卡诈骗的最关键支撑点是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因此,打击此类犯罪,最根本的就是要斩断个人信息倒卖链条。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出售和购买个人信息行为依法严惩,让个人信息交易不但无利可图,还要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广大民众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泄露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号、住址等重要个人信息;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放松警惕,尤其要小心的是,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不明App,要给自己的网上财产“加把锁”。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北联村的万 ...

  •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两万公顷玉米喜获 ...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在浙江 ...

  • 山东省无棣县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食品 ...

  • 河南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服务标准河南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