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出台《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加快推进“以竹代塑”,是基于塑料污染对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造成严重威胁的现实。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每年产生约4亿吨以石油为主要原料难以降解的塑料废物,其中只有不到10%被再生利用。近年来,世界各国正积极寻求替代塑料制品的解决方案,而竹子因具有独特优势被多国列入最佳替代品名单。
竹子是优质的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并且具备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等特点。竹子易种植、生长快,且一次种植数十年可收获,为下游竹制品制造业源源不断提供持续稳定的原材料。竹子用途非常广,且全竹可利用,从筷子、叉子、杯子等餐具,到席子、椅子、桌子等家居耐用品,再到冷却塔竹格填料、竹缠绕管廊等工业产品,涵盖生活生产方方面面,产品种类超过1万种。尤为可贵的是,竹制品不仅非常耐用,而且用后可完全自然降解,竹制品在全生命周期内都保持低碳水平甚至负碳足迹。
我国素有“竹子王国”的美誉,发展“以竹代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些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不断探索“以竹代塑”产业化路径,取得良好成效。目前,我国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齐全。2022年,我国竹产业总产值达4153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达1742万人。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10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竹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我国推动“以竹代塑”步伐加快,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竹材有效采伐效率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产业规模偏小、部分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待增强等。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短板,是生产制造成本较高,掣肘竹产业化进程。竹子多生长在山区,在砍伐、装车、运输等采收环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这就推高了人工成本。在加工生产环节,目前由于生产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流水线终端制品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效率较低,而中小企业也较分散,不具有规模效应,产品推向市场难以摊薄成本。
另外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市场对竹制品的接受度较低。目前,竹制品越来越丰富,使用场景也越来越多,但相对于塑料制品而言仍有较大劣势,“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明显不足。塑料制品进入人们生活已经数十年,许多人对塑料制品已经形成依赖性,要让这些人抛弃塑料这个“旧爱”,爱上竹制品这个“新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针对上述问题,《行动计划》给出了解决方案。关于加快竹制品生产加工产业化、规模化进程,《行动计划》提出,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组织“以竹代塑”相关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装备,加强“以竹代塑”产品深度研发,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竹林采伐、运输、加工环节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鼓励主要竹产区因地制宜拓展“原料-加工-产品-营销”上中下游产业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速“以竹代塑”产品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鼓励发展竹产业循环经济,推行全竹利用产业模式。在市场拓展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产销对接促进行动,借助大型消费展会,加强政企对话,畅通销售渠道;开展特色地区引领行动,建设“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探索推广替代效果好、市场潜力大、公众易接受的“以竹代塑”产品,培育消费者的市场认知。
推进“以竹代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更广泛的社会行动。要加强宣传推广,让“以竹代塑”理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消费者知竹懂竹,让爱竹用竹成为行动自觉。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