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城市变“长红”需深挖内涵
□ 岳 倩
近年来,不少城市通过短视频传播带来的巨大流量,一跃成为“网红”城市,迎来诸多发展可能。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维持“网红”热度并非易事,一些城市“出圈”一段时间后,又归于沉寂。对于所有的城市来说,“走红”都不是最终目的,“长红”才是长期追求。如何将“流量红利”转化为长久的城市竞争力,避免昙花一现,成为“网红”城市需要思考的课题。
“网红”城市带来网络高关注度,意味着海量资本关注度及巨大经济动能,直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当地商业品牌、知名景点、传统民俗、特色食物等也能积累极大人气。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自媒体城市形象传播热潮,各大城市间的竞争也不断趋于激烈,“网红”城市也面临城市服务、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各种挑战。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城市走红后,纷至沓来的游客必然带动各类需求激增,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消费事件极易被放大,甚至引发舆情,让城市面临“红”转“黑”的风险。
城市可以一夜爆红,但硬件支撑不会凭空出现。红起来,考验的不只是城市光鲜的一面,还有配套保障措施。线上流量化为线下客流量后,如何接稳奔涌而来的流量,挑战着当地的治理能力。相比事后“灭火”,提前做好预案无疑更重要。精准预判和对接游客需求,有针对性地扩大相关资源供给,及时发布消费提醒和流量预警,对易出现问题的行业和环节加强监管……类似补齐供应短板、延长服务链的主动作为,应该成为“网红”城市的必备本领。
一座城市成为“网红”,可以凭借某个景点或事件的传播,但要从一时“网红”变“长红”,仅靠特色符号是不够的,文化元素与城市底蕴带来的吸引力才是持久和永恒的。对直播平台上关于城市形象的视频内容进行归类及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和商业饮食及地方景点有关。传播群体的年轻化、内容传播的随意性、内容创新能力的局限性及社交媒体的娱乐化,导致视频内容普遍存在单一、重复、浅薄、片面等问题,长久而言难免陷入同质且乏味的境况。如果一个城市的灵魂,即城市的文化与精神没有被真正体现出来,“网红”城市的热度将难以维持。要达到“长红”状态,更需要长期提供良好的体验与感受。“网红”城市重在突出特色,既要借鉴其他城市成功之道,也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具有内核的城市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网红”城市过气之后,往往会出现“热闹之后的落寞”“一地鸡毛”等评论。但笔者认为,即便如此亦不能消解一度成为“网红”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意义。旅游城市的内涵,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丰富起来的。如果说品牌“网红”城市的打造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那么成为“网红”则让城市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可能,积蓄了动力。应对海量游客的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归纳和解决,是对当地公共服务能力的一次综合提升,也是迈向“长红”城市路上的尝试和预演。期待“网红”城市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温度,不断延续热度,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共促文旅市场发展。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