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杰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关键因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营商环境”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热词,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对企业而言,只有发展环境好、服务质量高、投资回报率高的地方,才是“筑巢”“腾飞”的理想地点所在。
然而,就在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之时,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笔者注意到,一些政府部门高筑围墙,门岗森严,办事群众很难进得去。有的单位对于一些前来投诉的群众,以种种理由搪塞推诿。这种“要想见领导,先过保安关”的机关作风,备受企业和群众的诟病,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宗旨来说,可谓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切实花大力气,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政务公开透明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但是,行政机关自身存在的作风问题,如对待来访群众的态度问题、群众办事便利问题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营商环境的优劣,折射出营商环境政策制定者、实施者自身的工作作风问题。试想,把自己置于高楼之上,把群众隔在高墙之外,怎么能密切联系群众、优化营商环境?
行政机关应该是封闭式管理的办公场所,还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哪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正确答案显然是后者。值得欣喜的是,随着各级政府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实施方案的相继出台,很多政府部门的“高墙大院”正在加快消失,“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形正在快速减少。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在会议上讲一讲,或出台几份文件或在媒体上发几篇稿件就能轻易实现的目标。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各级政府部门不妨从拆掉自身机关大院和办事人员心中的“篱笆墙”做起,为优化营商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