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有媒体报道,前不久,某连锁早教机构频繁闭店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位家长向媒体反映,在后期处理退款等事宜的过程中,有第三方参与线上线下的沟通协调工作。媒体调查发现,这些第三方并不简单,他们被称为“职业闭店人”。
所谓“职业闭店人”,是指帮助经营不善的公司计划好关店、跑路方法,并接手处理后续客户维权问题的群体。解散员工、重新组建客服团队、降低消费者预期、诱导接受不公平方案等,是“职业闭店人”的重要工作内容。他们往往有一套完整的闭店流程,通过玩各种套路,帮助原经营者“金蝉脱壳”,逃避法律追责。
“职业闭店人”可以说是应“时”而生。近些年,预付式消费在许多领域兴盛起来,特别是在具有长期性、重复性、多次数的消费领域(如美容美发、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经营者大都会通过会员制、发放预付卡等方式推行预付式消费。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预付式消费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商家失联跑路,消费者难退款,引发大量纠纷。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闭店人”悄然出现,让预付式消费市场更乱了。
据了解,“职业闭店人”接手存在预付式消费纠纷等遗留问题的公司后,会按照消费者的维权意愿强度把他们分成几类,分别给出“调解”方案,比如,退还欠款的3折、4折等,将消费者“各个击破”。面对那些态度强硬的消费者,“职业闭店人”会祭出最后一招——耍无赖。他们会建议消费者走民事诉讼程序去打官司,而且直接告诉消费者不用费劲找证据,“你们肯定赢,但是我们没钱”。
“职业闭店人”之所以不怕打官司,是因为在他们接手原公司后,会在短时间内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更换为无偿还能力的“背债人”。专职“背债人”不用刷银行流水,无需身份包装,也不用向银行贷款,仅通过企业股权转让就能成为新法定代表人,成为跑路老板们的“替罪羊”。而这些“背债人”原本就欠有债务,或是偏远地区的老年人,即使因为还不起债上了征信黑名单,对他们自身的影响也不大。
事实上,在预付式消费领域,“职业闭店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其背后还出现了“背债中介”“金融过桥”等配套组织,为闭店团队提供符合条件的“背债人”。随着金融监管越来越严,“背债人”从之前不坐高铁、飞机,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群,逐渐向看起来“资质更好”的“白人”——名下无财产、无负债、无信用卡、无儿女等“几无”人群扩充。这些人专门以替人背债赚钱为生。
“职业闭店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其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必须受到严惩。不过,目前对于“职业闭店人”的法律身份及其行为的法律属性还存在争议。法律人士指出,按照“职业闭店人”的操作手法,根据我国现行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制度,的确从表面看没有明显的违法行为。我国法律对开办企业者不作年龄要求,也不限定一个人开办企业的数量,本意是维护更多人能办企业的合法权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但门槛过低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由此看来,破解之策是相关机构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替换过程中加强审查,对不符合常理、短时间内出现多次法定代表人变更的情况,要求提供更多必要材料,加大对职业“背债人”的甄别力度。而要治本,还是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不仅对“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等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还要明确,企业在更换法定代表人后短时间内闭店,若出现债务纠纷,应当同时追究企业前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并加大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对利益相关者形成威慑。关注事后救济,公安机关应考虑从合同诈骗的刑事犯罪角度对“职业闭店人”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以起到警示作用。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