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 倩
近日,央视财经报道,在多地发现无良商家在电子秤上做手脚,致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遭遇缺斤少两。这种因做了手脚,称重显示与实际重量存在偏差的电子秤被称为“鬼秤”。
在餐饮、零售、批发等生活服务行业当中,使用“鬼秤”作弊欺诈的现象不时出现。虽然“鬼秤”涉及的金额较小,但其可能发生的范围广、交易次数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借助“鬼秤”短斤少两的套路具有手段隐秘、随机性大等特点。从近期披露的多方信息看,“鬼秤”的技术不断“进化”并建立起非对称“优势”,一些“鬼秤”可以一键作弊、一键还原,更有甚者还可以远程遥控,形式之隐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监管力量本就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屡禁不绝的“鬼秤”,需要采取更加全面、精准、严密的治理措施,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让相关厂家、商家彻底断了生产、使用“鬼秤”的念头。
治理“鬼秤”,需要监管利剑高悬。“鬼秤”一直是市场监管部门打击的重点。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对市场上的计量器具开展检查和校准,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发现的“鬼秤”,采取公开曝光并严肃处理等措施,强化信用惩戒,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对不法商家的威慑。
当然,面对不断“进化”的“鬼秤”,监管方式和手段也需要进行升级。比如,在对电子秤进行检定时,查看是否存在改装痕迹、非法加装配件等情形。此外,监管部门还可以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暗访调查的方式,了解不法商贩改装电子秤的内幕。这不仅有利于“见招拆招”地执法,也为从准入环节着手压缩电子秤被随意改装的空间打下了基础。比如,可以优化出厂标准、行业标准,强化对电子秤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强封装”“拆解留痕”“数据联网”等硬性要求。只有确保生产端提供优质供给,才能减少流通端的良莠不齐,筑牢防范“鬼秤”的技术防线。
加强对“鬼秤”的治理,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执法力量虽然有限,但消费者的数量却是庞大的。监管部门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比如,安徽省来安县市场监管局通过对消费者使用的手机称重测量后贴上重量标签,让手机变成了可用作校准的流动砝码。消费者在购买计重商品时,可以用手机测试商家计量衡器是否合格。此外,营造良好交易环境,市场经营者是重要一环,可通过设置更多“公平秤”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还应对场域内的所有电子秤统一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并到市场监管部门备案、进行集中检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不法商家。
“小计量”里有“大民生”。只有监管部门、消费者、市场经营者等各方都行动起来,才能让消费欺诈行为无处遁形,才能让消费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