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圆静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特别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因地制宜培养这些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合理流动”环节遇到掣肘。
在实际工作时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些单位在制定人才交流计划时热情高涨,但是在推荐具体人选时总是拈轻怕重,不愿意把科室骨干、业务能手、技术大拿等“顶梁柱”推荐给“别人”。这种做法不利于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的成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个别单位负责人从眼前利益和本位主义出发,担心正在进行的工作受影响,舍不得让“顶梁柱”脱离现在的工作岗位出去交流或锻炼。这种“近视”的做法,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发展脉络,其所作出的决策与事业的客观需要不相符合。因为,从眼前看,把“顶梁柱”送去交流,对日常工作的开展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但从长远看,这些“顶梁柱”经过一番学习和锤炼,“本领”会获得新的提升,不仅能够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打开工作新局面、促进单位的建设迈上新台阶,更将带动其他工作人员提升能力,产生“头雁”效应,引领更多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成长。相反,如果对他们只使用不培养,只盯着眼前发挥“顶梁柱”作用,时间久了,今天的“顶梁柱”,明天就可能“顶”不住时代的风浪,就可能遭淘汰。一方面,耽误了这些“顶梁柱”个人成长;另一方面,会导致单位人才队伍断层,使事业的发展缺少后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是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多个岗位锻炼、多次院校培训、多项任务历练。因此,让优秀骨干脱离工作岗位,参与交流培养十分必要。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一定要摒弃只看一年、两年的“近视眼”,要有“百年”的眼光。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用人先育人、强能靠培育的理念,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把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工作机制的各个环节做好。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帮助“顶梁柱”成长、优化单位人才发展梯队,是各级领导必须下好的“先手棋”,务必要有长远眼光。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