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评论:“咬嚼”名家经典的价值何在?

2013-05-08 14:44:06 华西都市报

   据悉,《咬文嚼字》今年将逐一“咬嚼”莫言、贾平凹、毕飞宇、麦家等知名作家的文学代表作,并定期公布“病情报告”,而此举受到了文坛大家们的热烈欢迎。(5月7日《人民日报》)

   在文字运用越发“随性”的今天,《咬文嚼字》杂志所扮演的,无疑是个守旧、严苛、不那么讨好的矫正者角色。如果说,所有语言系统都在动态变化着,那么这一派与之角力的“保守力量”,显然大大降低了该进程的速度和风险。

   如该杂志总编辑郝铭鉴所言,选择开咬名家名作,其实有着很现实的考量。一方面,此类作品代表了汉语使用的最高水准,拿之开刀大有由点见面、一试深浅的意味;另一方面,文学经典影响深远、恒久流传,必会成为后来者之参照。为其勘误,既避免了读者被误,也能建构起“正确的典范”……正是见到其中利害,相关作家无不回应积极。

   《咬文嚼字》的追求,概而言之便是“正本溯源”,意图将汉字的日常使用,拉回到最正统的轨道内。的确,这份执着的坚持令人尊敬!只是同时,或也得提防走向另一极端:避免任由这种“最保守的语言信仰”,主宰文字生活。特别对很多作家而言,个性化的写作方式、先锋的话语试验,往往恰是其魅力所在。若一味推着他们回归“范式”之内,反倒是汉语世界的损失了。

   就现阶段而言,《咬文嚼字》所查出的名作病症,主要集中在“词语的误解误用”、“知识性差错”和“错别字”。所幸,这些都是较客观的谬误,为之纠偏基本不会有“矫枉过正”的危险。事实上,当各方在对《咬文嚼字》的勘“误”表示认可时,也须坚信“文字的规范”始终是变化的,职业作家、普通民众,亦有为文字拓宽运用空间的权利。

   说到底,该怎样使用我们的语言,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与想象空间。当《咬文嚼字》捍卫了一种最正统的范式,那些新尝试与新突破,也未必一无是处。终究,开咬名家经典的价值,并非在于一个绝对正确者“去伪存真”,而是引发各方一起思考,重新审视属于我们的文字。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