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西记者 郭志清 通讯员 高茂平 王钰捷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孝义市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孝义皮影以其制作精美、表现传神逼真、表演手段独特而闻名国内外。近日,记者走访孝义市贾家庄村,亲身感受皮影魅力,并探寻皮影文化复兴的奥秘。
走进贾家庄村民俗文化展览馆,在一间不算明亮的屋子里,几位村民正围坐在桌旁,对着桌上半透明的牛皮聚精会神地镂刻。抬眼望去,橱窗里摆着的、房间墙上挂着的各种皮影成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村民们告诉记者,皮影的制作,从最初选皮到最后影人成形上戏,需经历重重工艺程序,单单是手工雕刻这一步就需要3000多刀。
2006年,孝义皮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孝义皮影却一度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为抢救保护这一珍贵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任贾家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的郭自强开始大力扶植皮影产业:收纳有志于传承皮影戏的学员,为演职人员及传承人提供食宿,还将珍贵的三皇庙玻璃戏台作为排练舞台,让皮影艺人能安心挖掘整理皮影传承保护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艺人们的悉心传授下,新一代皮影传承人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在皮影雕刻技术、皮腔唱法、乐队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并能够独立完成演出任务。孝义皮影老艺人武海棠是孝义皮腔纸窗影戏的第七代传人。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让皮影戏这门国粹级民间艺术一代代传下去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现在我已经美梦成真了。”
如今在孝义,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嫁娶宴客、添丁祝寿,大家都来搭台唱影,热闹非凡。为进一步弘扬皮影文化,贾家庄村在2009年修建了民俗文化展览馆,并成立了皮影雕刻文化产业基地及皮影影视基地,积极组织贾家庄村皮影爱好者学习皮影雕刻艺术。
“孝义的富裕是全省出名的,可是没想到,我们贾家庄村的富裕都快赶上城市了。”村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因为皮影雕刻基地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让贾家庄村这个地方变得“富得很”。贾家庄村靠文化富裕起来的原因不只是因为村领导和村民有拯救与呵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更因为他们敢于创新,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整合村里现有资源,将文化与经济结合发展,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运行模式,使皮影文化产业走上了“社会化管理方向、项目化经费投入、团队化自治服务”的道路。73岁高龄的燕福金老人笑着说:“其他村的人需要外出打工来养家,我们村足不出户就迈向了小康,而且我们村前前后后还获得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镇’‘省级文化工作示范村’‘一级文化村’等荣誉称号。”“我们村把民间文化变成了优势资源,成为村民增收的亮点,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达到了文化惠农、文化富民、文化兴村的目的。”郭自强说。
近些年,贾家庄村依靠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经济迅速发展,2010年起财政总收入轻松破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令人欣慰的是,迈向小康的贾家庄村到现在依然能够保持十足的文化韵味,小孩、青年、老人都乐于了解并传承皮影文化。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贾家庄村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推介等工作,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的知名文化品牌,使皮影产业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