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21日电(上官云)“柔软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善良与不忍之心。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应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努力。”21日下午,“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在京与各界人士分享他从事慈善事业的经历。他表示,做慈善应接受外界质疑,保证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筹办“免费午餐”念头源自一次偶遇
2011年春节前后,邓飞参加一个颁奖典礼时遇到了有“中国最美支教教师”之称的蔡加芹。闲聊时,蔡加芹告知邓飞,她的学生都没有午餐。“我当时很单纯的想去给他们建一个食堂。后来我们到了贵州,才发现贵州山区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没有食堂,小朋友们都是忍饥挨饿。于是,我就联合QQ群中的500位记者共同发起了免费午餐,一步步走到今天。”邓飞回忆。
2011年3月,邓飞拿到深圳一个企业家捐的2万元,给贵州一个小学买了锅碗瓢盆,4月该学校开餐。邓飞介绍:“我当时通过媒体把这些展示给外界看,让大家看到我们只要行动起来,这些情况都可以改变。”由此这项公益事业像滚雪球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并吸引了包括马伊俐、谭咏麟在内的诸多明星参与。
邓飞介绍,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已有约300万人捐款,募集超7000万善款,供应了超过1000万人次的午餐。
“免费午餐”曾遭质疑 邓飞:诚恳交流 坚持慈善事业公开透明
从“免费午餐”开办伊始,邓飞和他的团队就遇到持续不断的质疑。邓飞的应对方式就是坚持诚恳交流,摆事实讲道理,做好解释工作。“我们要接受各界的询问、质疑和批评建议,持续校正自己的行动,持续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参与。”邓飞说。
提及“免费午餐”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邓飞称,他自身是一个进入公益界的媒体人,会为公益事业的开展带来一些新的价值观和新方法。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充分展示乡村孩子困境,引发社会关注;联合各界探索解决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稳定执行。同时提倡小额捐赠,降低门槛,扩大参与者的基数。重要的是,整个事业在开展过程中要公开透明。
邓飞的新书《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已于此前出版。提及“柔软的力量”,邓飞表示,柔软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善良与不忍之心:“此前在做记者时,面临问题时曾尝试用新闻的方法、愤怒的方法去批评和监督。后来发现,还有新的力量和方法来实现新闻理想,让国家变得更美好。”
现在的邓飞四处奔波,常常感觉时间严重不够用。但只要有空闲回到北京,他总会挤出时间陪女儿,带她去动物园,听她分享在幼儿园发生的趣事。“我的妻子也会跟她解释,爸爸在外面工作,是为了帮助像她这样年纪的小朋友。”邓飞表示。
希望“免费午餐”未来能精细与标准化
此前,“免费午餐”被视为民间慈善典型,曾被认为不可复制。邓飞称,一个事业的成功有很多机缘巧合,难以全部复制,但很多工作方法可以借鉴。如使用新的工具来实现消息传播、慈善款项的收集等。
在社会中,经常可以听到民间对中国“富豪榜”与“慈善榜”名单不符的质疑。邓飞表示,据他了解,中国富豪对慈善事业也有不少贡献,但与欧美相比的确存在差距。在邓飞看来,中国社会对富翁、企业家参与公益的看法存在问题,如喜欢议论捐款多少、质疑企业家捐款的动机等等。
在邓飞眼中,要解决目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不能全部依赖政府,公民应该担负责任、参与建设,用行动来改变中国,让中国所有的乡村孩子免于校园饥饿,有公平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获得了新的工具和方法,都可以是变革者,创造更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邓飞提到,在做慈善公益事业的过程中,不能只展现乡村儿童的痛苦,更要多展现他们的希望、成长和热气腾腾的改变。他说,自己希望变革而非简单的同情和悲悯,这更能鼓舞大家一起奋斗。
谈到对“免费午餐”未来发展的期望,邓飞表示,首先在全国乡村展开,先让乡村孩子获取正餐。此后再谋取精细和标准化,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取营养,安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