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关“年”的传说很多,近年来,每逢讲到过年,不知出于何典,一种“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吃人的怪兽叫“年”的说法广为流传,所以还附会出要放鞭炮吓唬它等等。如此“怪兽说”既无历史的真实性,也无神话的审美价值。我们当以文字学的演变为基础,正本清源——
“年”字原本是耷拉长穗的农作物
以农耕文明形成的民俗文化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一个大节,所谓“大”即为内容浑厚博大,其源之远,其义之深,其象之丰,其响之广,足以构成一门学问。
春种秋收是祖先最关心的事,从春天忙到秋后,看到了果实累累,自然是喜悦非常。丰收了,冬闲了,好好享用一下自己劳动的成果。这个成果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的象形文字上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当时他们种植的谷类,耷拉长穗的农作物,以形会义地造就了一个“”字,它既作“禾”用也作“年”用。在甲骨文上也有“受年”的占卜记录,它告诉我们“会丰收的”,并逐年演变为丰收的意思。这种收获恰好表现在四季之尾,所以又衍生为标志时间的意思。可查古文字中的“”是屋檐边滴水成冰的象形,即“冬”字,此字又通假为“终”字;“年终”即一年到了头的冬天。
“年”即“丰收”之义的延续甚久,天坛有座“祈年殿”,即皇帝带领百官祈祷丰收的大殿。农民的大白话里常有“今年的年成看来不坏呀!”前一个“年”是指未来的一段时间的意思,后一个“年”是收获的意思。近年来,流行一个吃人的怪兽名叫“年”,所以过年要放鞭炮吓唬它,可谓毫无依据。
《易经》 泰卦过大年乃“三阳开泰”
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极富智慧,为了不误农时,仰观天象,《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有个北极星永驻天的中心,旁有北斗七星围它转,转一周即一年,这个“斗的柄”朝北是冬至,夜最长;朝东是春分,昼夜均分;朝南是夏至,昼最长;朝西是秋分,夜昼均分。《易经》说“天地革而四时成”(天地变革形成了四季),祖先认为一年应分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依据什么分呢?依据的是天地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于是古人以十二个重卦符号来表示这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
按夏历言之,古人认为十月阴气最盛,以六阴爻示之,称为“坤”,含立冬、小雪。
到十一月,一阳生:,阳该复出了,称为“复”,含大雪、冬至。
到十二月,二阳生:,阳与阴近于平衡临界了,称为“临”,含小寒、大寒。
到了正月,三阳生:,阳与阴平衡了,称为“泰”,含立春、雨水。
《易经》认为平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阴阳之间总要变革的。这里要说的重点是,包含立春和雨水两个节令的“泰”卦,它上为坤(地),下为乾(天),天应上,地应下,于是产生相互的交感,《易经》认为这种交感是吉利的;“天地交则万类通,上下交则其志同”。“泰”为三个阳爻上有三个阴爻,古人称之为“三阳开泰”,是相当吉利的——立春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要善待过了冬的麦苗,要准备其他农作物下种!故而在过大年——春节的对联上少不了“三阳开泰,万象更新”的吉利话。
大年初一“白兽”樽酒奖直言诤语
直言、敢谏,历来是政通人和的体现。《晋书·礼志》上记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新年创举。大年初一文武百官聚到大殿,并不大摆宴席,只设大樽一具,盛满米酒,樽盖上的兽涂成白色。皇上命每位大臣当众讲一段真心直白的话,凡是达标通过的人可赏一杯酒,没能发表诤语直言的则无赏酒的奖励。如此“团拜大会”,一尚简朴,二有意义。可惜的是,晋代的这种新年创举没能延续下来。
《后汉书·戴凭传》上讲到另一段新年创举。大年初一百官进宫朝贺,贺罢各就各位,席地而坐(那年月上朝不坐凳子)。皇帝命群臣说经并互相出难题来诘问,有答不上来的就撤掉他的坐席,把坐席奖给答对题者,其中有一位戴凭,官居侍中,在这场“初一问诘会”上,竟然坐上了五十多层席,可见其学识博大精深、文思敏捷且辩才出众。此事立马传得众人皆知,满京城纷纷传言“解经不穷戴侍中”。遗憾的是,此举也未延续下来!
古人还不乏“高科技”过年,比如“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在过年时派上了用场。据《乾淳岁时记》所云,南宋人在腊月做一个大屏风,上画钟馗捉鬼,沿笔线埋以火药线和小爆竹,至三十夜点燃,顿时大屏风上现出火亮的钟馗捉鬼,而且小爆竹“一燃连百余不绝”,何其壮观哉!更早的“高科技”还有汉明帝时的“鱼龙百戏”,当时明帝命博士马均作“司南车”,即以天然磁石做指南车的原理做“水转百戏”,利用水力和磁石同向相斥异向相吸的作用,让扎制的巨兽、鱼、龙活灵活现于水中,如此度过新春正月,其乐无穷。(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