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还原岭南先民生活:成年礼拔门牙 制作树皮布

2014-01-18 11:10:39 广州日报

   粤港澳三地联手推出的年度大展“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于1月6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展览呈现了过去30年来考古工作者们潜心破译的深埋地下的“无字天书”的累累硕果,展现历史上曾经颇受歧视的“南蛮之地”鲜为人知的璀璨历史。30年来粤港澳地区的考古,到底为我们展现出怎样一幅早期岭南的历史图景?

    文/图: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宋敏 王小迎

    “拔齿”:

    岭南先民特别的成年礼

   广东省博物馆的专家介绍,广东先民于距今约2万~1万年实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烧制陶器、磨制石器、驯养动物、种植作物、定居生活等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在岭南大地上出现,古代社会也逐渐由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模式。岭南先民化石材料发现于广东马坝、封开、遂溪、高要、河宕、南海、东莞、番禺以及香港等地,他们是岭南地区的早期人类。其中的代表有著名的在曲江马坝洞穴遗址出土的人头盖骨化石复原的“马坝人”,距今12.8万年,是广东人类始祖。

   古籍记载,古越人有“拔齿”的风俗。这在考古发现中不断得到印证。1976年秋,在佛山市澜石镇河宕乡河南村一处农田中发现的河宕遗址,发现了一批比较完整的人骨架,在可供观察的22个成人标本中,明确施行过拔牙的就有19个。其中,拔牙最年轻的一例是男性,约22~25岁。河宕古居民拔牙的特点是严格限制于上牙,没有发现拔下牙的。除了一个标本,其他的都是被拔去双侧或单侧的第二门牙。

   考古学家推断,拔牙是一个特别的成人礼。原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较弱,许多生命都在幼年就夭折了。墓地57座墓葬的墓主,其死亡时间大多在24~55岁的壮中年期,未成年死亡率高,活到老年的很少。成人,对于先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那么,这种习俗对古人的生活会不会带来麻烦呢?遗址出土的大量介壳自然遗物和骨角象牙蚝壳等器具表明,河宕古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应该以渔猎捕捞为主,兼营采集,也就是说主要食物是河鲜,缺少第二门牙对于其进食影响不大。类似的拔牙痕迹在距今4000~3500年的香港东湾仔北遗址一具约40岁的女性遗骨中也有发现。可见这是普遍存在的风俗。

    还原岭南先民

    舌尖上的美味

   鱼、鳖、蛇、蚌、蛤等是先民的天然美味,但稻作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发展,曾是岭南先民的经济方式之一。石峡文化遗址清理了102座墓葬,其中15座墓发现炭化的稻谷或稻米,多数用作祭食,同其他随葬品一起陈放墓底。台山新村沙丘遗址发现40多种植物淀粉粒,包括棕榈树、香蕉、莲属植物等淀粉类型,呈现了史前人类部分食物种类。2006年,佛山市高明区荷城镇发掘出土大量果核、木块、竹片、陶片、小贝壳、小石螺、动物碎骨,古耶贝丘遗址现身。这一批距今约4000~3500年的动植物遗存的出土,为揭示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岭南地区这一时期的食物来源、食物结构及经济的多样性和古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资料,勾勒了一幅广东远古原生态图。

   此外,考古资料显示:岭南先民生活于洞穴、沙丘、贝丘、山岗台地等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遗址类型反映出古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及经济模式的差异:北部地区的山岗、坡地遗址,农业经济特征鲜明;沿海地区的贝丘、沙丘遗址,则渔猎、采集经济特征非常明显。

   古人的制衣材料没有今人这样丰富多彩,主要是就地取材。树皮布属于植物性无纺织布之一,是南中国先民极富创造性的发明。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不少古石拍。它们曾被认为是一种制陶工具,用作拍印陶器花纹。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石拍的用途之一是作为制作树皮布的工具,用于拍打植物树皮纤维做衣服布料。树皮衣是人类衣服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近年学术界提出,世界树皮布文化可能源自中国南方,特别是云南至岭南一带。石拍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期的树皮布制作工具。在珠海宝镜湾出土的藤条装柄石拍,就被视为现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复合型石拍的代表。

    石器与陶器:

    岭南地区的艺术萌芽

   生产生活条件的简陋并没有阻挡先民爱美的脚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各种装饰品、彩陶的出土,表达了古人的审美意识,是岭南地区的艺术萌芽。

   珠江三角洲及环珠江口大陆和海岛新石器时代中期最具特色的陶器之一就是彩陶。彩陶多出土于海岸、岛屿或江河边遗址,纹样主要表现为波浪起伏、水样形态,反映出古人对江河、海洋的敬畏心理,他们以彩陶作为祭祀活动的用具,祈望海(河)神保佑。位于深圳大鹏镇的咸头岭遗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沙丘遗址,也是深圳地区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考古遗址,距今约7000年。遗址出土大量陶器和石器,陶器纹饰以压印纹、刻划纹为主要特征,精致的泥质白陶和彩绘红陶尤为精美,为广东及其周边地区同一时期文化遗址所罕见,为岭南考古学文化分期与断代竖立了重要标尺。

   石器、陶器是史前物质文化载体,其发展规律为:石器从打制到磨制,陶器从绳纹粗陶到几何印纹陶。岭南地区石器、陶器的制作技术不断提高,装饰纹样日益丰富,也表现出与中原或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比如,岭南地区石器中的“标型器”——有肩石器、有段石器,其分布大致为:粤东区以有段石器为主,粤西区和珠三角以有肩石器为主,粤北区则以有肩有段石器、有肩石器和有段石器兼容混合为其特征,这是百越地区之间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的反映。

    都市在线605期

   2013年,广州GDP超过1.1万亿,服务业的贡献超过60%。但在30年前,如果要预测服务业,会被人当成笑话看。观念的转变带来产业的转折,这源于一本书——《第三产业经济学》,它的作者就是李江帆。

   中国一直采用工农业总产值统计产值,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第三产业的数据依然一片空白。由于不重视,服务业的水平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结果大家发现中国经济“只有骨头没有肉”,服务跟不上,吃饭难、坐车难、读书难……1979年有人在国务院调研报告中提出,服务业不发达是造成困难的主因。这一见解引起了李江帆的强烈共鸣。

   由于当时第三产业的研究一片空白,在繁杂的资料里,李江帆无从入手,直到马克思的一段文字点燃了他的灵感火花——原来消费品有两类,一类有形一类无形,他很敏感地意识到服务行业提供的就是无形的消费品。很快,李江帆把自己独特的观点发表了出来,他的研究也迎来第一个高峰。这给了李江帆很大的信心,他决定以第三产业作为硕士论文的题目。就这样,李江帆在学术的道路上开始了他的长征。

   最终,通过《第三产业经济学》,李江帆第一次完整地论证、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的价值和规律,这使他成为第一位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奖”的广东学者,同时,中南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从那时起,第三产业在中国开始高歌猛进。

    (文/记者 卜松竹)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