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揭秘成都最早的“出租车”:马车鸡公车并行

2014-04-20 12:58:15 华西都市报

   “五大码头兴航运,万里烟波离人愁”,本报上周报道的老成都水运交通,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日前,民俗专家刘孝昌约请记者,继续为大家描绘旧时光里的成都交通风貌,讲述成都人出行的陆上工具,马车、鸡公车和黄包车。

    溜溜马:公子哥儿的最爱

   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四川主要产两种类型的马,河曲马和建昌马。繁殖于川西北,三江源头附近的河曲马,耐力强,一匹能负重200斤到300斤。而生于西昌的建昌马,个头矮小、体格健壮、善走山路,翻山越岭,如履平川。

   300多年前,旗人入关,对马非常重视,城内有专门的马市,被称为骡马市,马市交易繁盛,交易频繁。在郊外还设有许多马店。马倌除了给马儿喂饲料,还可以配马鞍,装铁马掌,梳理鬃毛就不用说了。

   马的数量多,由此衍生出一种被称作“溜溜马”的交通工具,这可说是成都最早的“出租车”。溜溜马,就是骑着马儿溜一转。那时的成都米店多,不少马被专门用来为顾客驮米。这些马儿岁数大了以后就变成“溜溜马”了。

   农历二月到青羊宫赶花会,三五里路,年轻好耍的公子哥儿在马夫的搀扶下上了马,还要问一句“不会摔着我吧?”“不会不会,这马走路稳着呢。”马夫满脸堆笑。慢倒是真的,这些以前不跑山路,以“驮米”为职业的马习惯慢腾腾走路,倒是马背上的乘客,目的地到了,骨头也快被抖散架了。

    鸡公车:平原山地皆能行

   民俗专家陈涛、刘进人等人介绍,在清代,马拉轿车较流行,而四川地区由于崎岖不平的山路,在农村地区独轮车的使用更为普遍。农闲时,车夫们进入城里头搭客挣钱。

   独轮车,也叫“鸡公车”,至少在汉代时已使用。“鸡公车”因系独轮着地,所以无论平原山地,小道皆可畅行无阻,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鸡公车”沿至近代,也是农村许多人家通用的客货运输工具。车上无帷障,下雨则张盖或荷笠乘之。车行时,轮响吱吱如鸡鸣,俗呼曰“鸡公车”。

   “鸡公车”主要是乡间使用,因农村地区道路多为泥土路且较窄,而鸡公车的独轮不拘大路、小路、田坎路,均能行使,在民间运输中占有重要位置。晚清和民国时期,不少农村人进城也用鸡公车。鸡公车高车,一般用来载货,矮车在车上铺块布,便可用来载人了。

    黄包车:“东洋”舶来的车儿

    19世纪末,一种新式的交通工具——人力车开始出现在成都街头。

   人力车,当时称为“东洋车”,从日本引进开始主要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流行,其后逐渐在一些大中城市传播。

   《四川文史资料》透露,约1890年前后,成都商人在上海买回了数十辆东洋车,想出租给别人在市区载客,遭到了警察局的干涉,要求经过批准和交纳管理费,商人不服与警察相持了两个月,后来商人去拜见当时成都的劝业道周善培,周将警察局职员骂了一顿,人力车才获准在市区行驶。

   最初的车篷也不是黄色的,当时成都主要街道路面均以石板铺成,年久失修,石板破烂,坑洼不平,而小街则多为泥土路,街面狭窄,加上晚上又没有路灯,被戏谑为“火不明,路不平,就像野猪林”,天色昏暗时人力车极易出交通事故。成都市警察局下令将车篷统一漆成黄色,好辨识。于是东洋车后来改名字成为了黄包车。

   我们在成都图书馆看到这样的资料:上世纪30、40年代,不少黄包车都被官宦人家租为私家车,车把裹上白铜,踏板也系一串铃铛,车夫一般是年轻健壮的小伙子,穿着精神。华西都市报记者谢燃岸

    实习生费成鸿刘博晓图片由陈涛、刘进人提供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