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部官网获悉,近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纪录片拍摄开机仪式在宁夏灵武县郝家桥镇西渠村马兰花家举行,标志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正式启动。将对全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建业、马兰花、杨栖鹤、张宝玉的非遗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记录工作由宁夏非遗保护中心与山石映画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完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人在艺在,人去艺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也是保护工作的难度所在。只有做好传承人技艺的记录、抢救与保护工作,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生生不息。目前,宁夏9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已有2人离世,剩下的7人中4人已年过七旬,开展传承人技艺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此次开展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将根据文化部的具体部署和技术要求标准展开,历时半年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马兰花(回族民间器乐—口弦制作及演奏)、徐建业(北武当庙佛教音乐)、杨栖鹤(杨氏泥塑)、张宝玉(张氏回医正骨)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逐一进行采集、录制、整理、汇编,形成传承人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及综述片4部纪录片和文字、录音、照片等资料成果,与已经开展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全面对接,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的工作规范,进行必要的素材加工或数字化加工后,纳入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成后,统一录入,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