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刘科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篇有关实体书店复兴的文章刷爆微信朋友圈:在上海,数家高档百货商店,将曾经无力负担租金的实体书店重新“请”了回来。回归后的书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售卖图书的场所,而成为“文创产业”的一员,是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沙龙所在。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阅读日,也是中国开展全民阅读的第10个年头,传来这样的消息,像春天里令人微醺的风。
阅读改变了时代,也重塑了个人的精神世界。大众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阅读重塑了个人的精神世界,也改变了一座城市的面貌。诸多作家通过作品反哺自己曾经生活的城市,如老舍与北京、张爱玲与上海、帕慕克与伊斯坦布尔。在文学作品中,城市本身已经具备符号意义,不再是具体空间的代名词。阅读又不仅仅只是城市的,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被称为全民阅读的“七进”工作。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阅读这件事。
2016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第三次被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全民阅读”亦被列为未来5年要实施的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成立全民阅读立法工作组—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以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是中国当下和未来最重要的事情。
这也是此次“2016世界阅读日·中国粤读力”特刊的立意所在:在全民阅读浪潮中,粤读力量表现如何?从何发力?怎样迎接数字阅读变革?
出版社、实体书店和图书馆永远是粤读力的根本。
以一套《小屁孩日记》创造营销奇迹的广东省新世纪出版社社长孙泽军,眼下正在上海筹划设立新的出版中心;改造升级后的广州购书中心,意在以“暖男”形象为广州人提供更多文化生活的可能性;在广州南端的东涌镇,黄桂蝉讲述了“一个人的图书馆”故事—一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正是由这些人、这些书构成的。
传统的阅读方式无法抵挡颠覆性的变化。4月中旬,在杭州召开的中国数字阅读峰会发布《2015年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2.96亿,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用户占到52.2%,手机成为用户数字阅读的首选载体,数字阅读对推进全民阅读的作用日渐凸显。
在数字阅读的发展上,粤读力领先全国。目前,广东获得互联网出版资质的企业达58家,数量名列全国三强,正在创造条件准备申请互联网出版资质的企业近100家,数字出版已形成了点、线、面立体化发展格局。位于东圃的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已形成了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刊、原创网络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游动漫、手机出版物以及基于各种移动终端的数字内容和应用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数字出版内容体系。
数字阅读亦成为创新、创业的最佳孵化器之一。
目前,广州市已有22所中小学启用了校园智慧图书馆,这是不需要任何工作人员的自主借阅终端,平均每个终端从广州市少儿图书馆处获得3000册图书,流通率高达2800册/月。传统媒体人吴蔚转型开发“美丽阅读”APP,鼓励年轻人在晒自拍、晒美食的同时,晒晒自己的藏书,以书会友,以书抱团。
粤读力中,深圳表现出众。4月1日,深圳率先实施《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意在为民众阅读权利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法律制度保障。这座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移民城市,依靠政府和民间的双重推动,2013年获得联合国组织颁发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
无论是粤读力之“本”、粤读力之“新”还是粤读力之“城”,真正有效的全民阅读最终来自读书观念的改变:从被动阅读、从众阅读变为主动阅读、个性阅读;从口头倡导、舆论引导到创意倡导、行动倡导。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书里的世界是迷人的,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未曾谋面的朋友,不期而至的相逢。阅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由。
http://www.time-weekly.com/html/20160419/33163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