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从军
过去,女儿王肇宁常对我们说:“你们俩还是不要老拿我考上清华哈佛这些事儿去显摆,别只为满足虚荣心。”
在女儿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时刻,置身在哈佛大学2016年第365届毕业典礼现场,看着手拿红色学位证书、笑容甜美地走出颁证地点桑德斯剧院的女儿,我们说说感想。
说到女儿,我们常想到“送”与“接”这两个字,她的主要成长历程,就贯穿在这无数次的送她出发与迎接她归来的“送与接”之间。
第一站的送与接是在北京的幼儿园:每天早上送去,她坐在自行车的小竹椅上,两只小手扶着车把,小模样神气地目视前方。到了幼儿园门口,送到老师面前,摇摇手再见。下午接回时,她抱着自己的衣物,迎着家人张开的双臂,欢快地飞跑过来。回家途中,说着做游戏、演小节目的事和老师的表扬,还有小朋友的趣事。日复一日,3年过去了,直到有一天下午,女儿从幼儿园毕业,收拾好东西,接她回家。这时她忽然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能沿着双层床边的梯子,爬到上面的床看看新鲜,因为她在幼儿园从小班到大班,一直睡在下铺,从未登上过上铺。 她爬上去感觉了一下,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家了。她后来还写了一篇小作文,题目是“舍不得幼儿园小朋友们”。
第二站的送与接是在北京上小学:每天早上送去二里沟中心小学,她开始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了,漂亮的书包放在车架上的储物筐里。到了学校朝东开的大门前,在阳光里,她背上书包,拿着小木头哑铃,听父亲在耳边说一句嘱咐的话后,迈步走向教室。下午,或是由家人接回,或是她自己排路队回来,当她敲开家门的时候,一声“看大风车啦”的喊声也会伴随她的身影飘进屋里(当时电视台的少儿节目)。这时,她带回家来的东西渐渐增多,有作业本上的奖励小红花和好分数,有少先队中队长和大队委的臂章,有手工课的作品和图画。经小学数学佟老师推荐,她参加了人大附中华罗庚数学学校考试并获得录取,从3年级到6年级,作为“华校”的一名学生,每周六要去人大附中上课,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手工等。这样,又是3年的送与接。直到6年小学毕业时,她带回来一张北京市三好学生的奖状。
第三站的送与接是上中学:作为首师大附中创新教育实验班的成员,她成为从上千人参加的考试中,选拔出的几十名佼佼者之一。这时学校离家远些了,每天早上要开车送她,下午再接回,后来她自己乘公共汽车回家。熟悉的那条路和四个红绿灯路口,熟悉的在北洼路33号院旁久久的等待。从下午到夜晚,从暑热日子到雨雪天气,从初一到高三。中学期间她没有手机,有事也不便通知,所有的等待只能是“不见不散”。与她一起回到家里的,有她英语课代表“小助教”的工作,有全国数理化和英语竞赛的获奖证书,有发表在英文《中国日报》所属刊物和《今日中国》杂志上的文章,更有她小屋里无数个不眠之夜。从初中到高中,直到参加全国高考。那一天,早晨送女儿到考场,下午接她回来,几个小时的考试,宣告了少年学习时光的结束。回到家里,她告诉我们考场里的情形:她自己答题时,因为书写迅速,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声响,引起别人转头来看。还有人竟在考场里睡着了,响亮地打起了呼噜。另外她印象较深的是这次作文考题的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不久高考发榜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递到家里,她亲笔在收件单上签名,并且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日记。录取通知书的护封和主页上,都印着这样的一行字:“清华,是你一生的骄傲”。因为已经决定出国留学,女儿就没有在当年8月底的新生入学日去清华报到。有一天,负责的清华招生办老师专门打电话来了解情况,女儿做了解释之后,特意给学校发了一封邮件,她带着歉意对老师说:自己将“永远是一名清华新生”。她还前往清华大学校园,手捧录取通知书,拍下一张纪念照。(女儿这一届清华新生的毕业年份,正值清华大学100周年纪念盛典。)
第四站的送与接开始越过了太平洋,是赴美留学读大学本科:女儿获得美国威廉姆斯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录取,我们到首都机场送她出发。孩子的奶奶说她:“在家就是个小孩子,在机场一转过身去,就变成大人了。”4年后,我们前往美丽的威廉姆斯学院,和女儿共同迎接她的毕业典礼。这其中“紫色山谷”的难忘日子,她带给我们许多:数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毕业、最高荣誉毕业奖励、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成员、美国科学荣誉学会会员、与美国科学基金会合作数学项目研究组成员、由著名人士冠名的奖学金等。威廉姆斯学院在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权威大学排行榜上,长期占据第一名的位置,超过哈佛大学和西点军校。正是依靠在这所学校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品牌,女儿在接下来申请美国大学博士生的过程中,获得了包括一批常青藤名校在内几乎“大满贯”的录取结果。经过反复比较筛选后,女儿在最后两个学校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面前,还是选择了前者。
第五站的送与接是到哈佛大学读博士:那个夏天,女儿从威廉姆斯小城到了波士顿地区位于剑桥市的学校,她第一次带着我们游览了哈佛校园。(有趣的是,我们全家三口都觉得,哈佛不仅仅是权威排名排在后面,它的校园风景似乎也比不上威廉姆斯学院。)从此,女儿开始了在查尔斯河畔这座“深红色城堡”中的5年学习生活,她跨越了不同寻常的学习与研究路程,看到了一片梦想实现的灿烂星空,直到今天抵达求学“马拉松”胜利的终点。我们全家共同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接下来她还要带我们一起去参加威廉姆斯学院的5周年校友“返校日”活动。这5年里,女儿的学术研究成果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赞许,毕业答辩时,她的3篇博士论文均高质量地获得一致通过,三位导师共同举酒杯祝贺她。另外,因为在对本科生的教学中,获得各门课程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她连续3年获得哈佛大学的“优秀教学奖”。 2014年,女儿写的一本书在国内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讲述了她参加中国高考和美国留学的经历,书名叫《不一样的常青藤》。这本书上市后加印两次,被出版社社长选为当年的“世界读书日”十佳作品之一。
关于女儿的送与接还有很多:到中央音乐学院学琴,老师常让她弹琴示范,让全班同学围着观摩;到清华大学文南楼,取回托福考试成绩单;到欧美国家去旅行,带回一篇篇游记;到新东方上课,学了英文后又学法语;到那些已经记不清时间地点的赛场,参加各种比赛等等。
第六站的送与接角色开始转变,我们变成了送与接的对象:每次赴美看望女儿,她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从订票、选座、行李称重到如何转机、入境、应对突发问题,各个环节都预先为我们做好功课。无论她当时的工作和课程有多忙,她都会尽她自己所能,让我们的旅程处处完美。在别人眼里“天之骄子”般的哈佛博士研究生,这一刻变成围着我们团团转问寒问暖的“贴心小棉袄”。从纽瓦克机场到威廉姆斯小镇,从奥尔巴尼市到剑桥校园,从波士顿红线地铁到57路市区巴士和南站火车站,从“五月花号”靠岸地到尼亚加拉大瀑布,从各处中餐馆菜单到冰箱里丰富的食物,从为我们安顿好的舒适住处到把每一件生活用品上的外文都逐个用汉字标明的细节,从多年不间断寄给家人的生日贺卡到每次回国带给亲友的各种礼品......我们出门在外所到之处,迎着我们的是丰富的几乎不重样的美食、柔软的床铺、仔细绘就的出行路线图、准时守候的汽车、选好了座位并标明行李份量的机票、量身选购的衣物、精心设计的休闲活动日程......我们走到哪儿,女儿就把家的氛围布置在哪儿。送我们回国那天,她凌晨就去餐馆买来妈妈喜欢的食品,然后送我们到机场,唯恐我们在繁复的安检过程遇到麻烦,她久久地不肯离去,让我们始终不离开她的视线,直到我们向她做出“V”的手势。不能让爸妈受委屈,女儿就是这样地为我们送与接。
4年威廉姆斯、5年哈佛的时光,女儿一个人与家乡万里远隔,锻炼了坚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优雅自信,高贵从容,不惧茫茫人海大千世界异国他乡未知前途的诸多挑战,战胜了种种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学习和生活的难题。童年的那个乖乖女,正展现给我们她健康成长所达到的新高度。
除了万里之外惦念她的家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女儿在同学和老师中拥有了许多朋友,不少人来哈佛参观都要请她做向导,光是为了到要持学生证才能进入的哈佛图书馆参观,女儿常要扮演各位朋友的“亲属”角色。在学校旁的宿舍里,陪伴女儿的,还有两只深通人性带给她许多欢乐的小兔子“牛牛”和“笨笨”,还有一大群跟随她多年的毛绒玩具们。特别是在她准备博士论文的那段重要的日子里,她有时会走到小兔子“牛牛”面前,自言自语说上几句,而那小动物精灵般乖巧的眼神和传神的肢体语言,仿佛在说:“小主人你的话本兔全都能听得懂。”
女儿在学业上的成绩,无疑让我们全家欣喜,女儿年近九旬的爷爷从北京来电话说:“孩子,谢谢你,让老王家脸上有光!”
就如同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我们确实关心女儿“飞得高不高”,但我们更无比心疼地在意她“飞得累不累”。她走的时间有多久,思念就有多久;她走的路程有多远,牵挂就有多远。 女儿所在的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对智慧的热爱指引人生”,这正是女儿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
送与接是我们和女儿的长久约定,送与接是我们共同记忆的坐标,送与接是我们永远的亲情。多一次送与接,就多一层不舍。送与接漫漫长路不尽,我们将毕生相守相望。祝福女儿,幸福永远的送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