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动脑筋爷爷和他的编辑团队

2017-07-03 14:52:2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柯 纪

在《中国少年报》的历史上,“知心姐姐”、“小灵通”、“小虎子”和“动脑筋爷爷”是留在广大少年儿童心中的四位典型人物。其中,“动脑筋爷爷”既是《中国少年报》知识版上一个栏目,也是《中国少年报》知识组的形象代言人。

我是1983年7月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少年报社,先经历了报社群工组的实习后,进入了知识组这个集体的。自“文革”后复刊到我入职后,《中国少年报》知识组这个老、中、青结合的编辑团队,在报社联系编委唐秀月和组长李其瑞的带领下,把《中国少年报》知识版办得有声有色。我的新闻经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

令我难忘的是进报社独立采写的第一篇稿件。那是1984年春节后,为了配合“植树节”的宣传,报社派我去河北行唐县采访当地学生绿化家乡,种植少年林的事迹。我深入当地鳌鱼山脚下的村小,坐在老师宿舍的土炕头上和老师、同学交谈,又爬上鳌鱼峰,察看那一个个被同学们形象地称为“鱼鳞坑”、用来栽种小树苗的人工土坝,回到报社连夜赶写采访稿。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唐秀月在我的原稿上做了精心地修改,以至于那篇稿纸上铺满了她审改后留下的隽永的红字。《鳌鱼山山上少年林》一稿见报后,我把这份原稿放在我的案头很长时间。其中唐秀月对我稿子中一个细节的提示,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当时,村里的孩子们上山植树成活率不高,还是村里的老爷爷编了一个四句的顺口溜教会孩子们怎样挖坑、怎样栽苗、怎样浇水。可是,我在采访到这个细节时,竟然没有把这个顺口溜的原句记下来。一个生动、鲜活的细节就这样从我的眼皮底下丢掉了。后来,我在报社工作通讯中写过一篇业务探讨文章,通过这件事提醒自己,为了不让新闻报道留下遗憾,在采访过程中,不要放过一个细节!在我此后从事新闻工作的近30年中,我经常把这个案例讲给我的年轻同事。

在知识组,与其称组长李其瑞为领导,不如叫他为兄长。他的领导方式举重若轻,关心下属体贴周到。都说从事少年儿童工作的人心态年轻,此话不假。李其瑞就是一个范例:穿着整洁又不失时尚,走进编辑部总是那么精神饱满。他爱好打乒乓球,专门喜欢选文艺组的杜宝安当对手。俩人不仅斗在球技上,更是斗在嘴皮上,一来一往,好像一出戏。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少年报人的年轻心态,来自于对少年儿童的发自内心的呵护与关爱。李其瑞在工作上很是严谨,对待稿件和版面的要求一丝不苟。记得我才到知识组的时候,负责分拣、处理学生来稿。其中有一篇学生来稿,内容是作者根据家乡气候变化,通过观察身边动、植物的变化,记录下的一张“自然日历”。我看过并向组长汇报后,随手把这篇稿件放进了存稿箱。后来,春季开学,为了指导小读者学习观察自然,培养科学兴趣,组里决定选用学生“自然日历”这篇稿子。此时,我已把这篇稿子忘在了脑后。李其瑞带着我在六七个存稿箱中,一封一封地查找。每个存稿箱差不多有近百个信封。我发现,他对其中的每一封稿件都能说出大致内容。在他的脑子里,每一篇学生来稿,每一个选题亮点,都逃不过他那双带着眼镜的眼睛啊。

说到知识版的“动脑筋爷爷”,当年的小读者可能想不到,这个栏目的主要编辑是一位阿姨,她就是叶小沫,我国一代教育名家的后代。这是一个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栏目。其中的问题,都取材于小读者的来信。为了能通俗地解答这些提问,让小读者看得懂,栏目编辑经常要为一个词、一个术语查阅大量文献、多方讨教专家。有时,还要带着清样找在校生试读,挑毛病。除了见报稿以外,知识组的每一位编辑,还承担着对个别读者来信提出问题的“一对一”解答、复信工作。这些幕后的工作,没有量化要求,却成为了编辑岗位的重要内容,没有人懈怠。

少年报的编辑工作,特别是知识版的选题内容,涉及数理化以及航天、生物、医学、材料等多学科知识,光靠编辑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建立作者队伍并保持广泛联系,成为了《中国少年报》的编辑特色。在知识组的刘幼嘉手里,这份科技专家库的作者名单可以排出一长串,其中有承担国家前沿科学研究的专家,也有热心少儿科普工作的学者,还有教师、医生等各方面专业人士。每当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研究或创新成果后,知识版编辑都会千方百计联系相关科技部门,在采访新闻事件的同时,积极联系参与科研工作的同志,把他们吸收到编辑部的作者队伍中。当年的很多知名科学家都为少年报的知识版撰写过稿件。实践证明,这些作者把我国最新的科技成就,来自国际上的研究动态,以及突发科技事件的因果分析,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及时转递给少年儿童,对小读者培养兴趣、开阔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这些热心少年儿童科普宣传的作者,是报社知识组四五位编辑所拥有的一座富矿。他们使《中国少年报》的知识版更加充实,更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

回忆起《中国少年报》知识组和“动脑筋爷爷”,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许多美好的往事。这里只是撷取一些片断,记录下当时编辑部的工作场景。祝愿中国少年报越办越好。

照片摄于1984年。从左至右:李其瑞、于普增(本文作者)、刘幼嘉、秋同(科普作家)、唐秀月、叶小沫 

(注:作者现为中国质量新闻网总编辑。本文系为《中国少年报》创刊60周年而作。)

(责任编辑:语安)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