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首席质量官》上下两卷,洋洋70万言。认真品读,这是一部以高质量发展为题材的小说,是一部弘扬质量理念、传播质量文化的小说,是一部推介质量全面管理、推进质量发展进步的小说,是一部以当代风云变幻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以质量工作矛盾冲突为主线、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胜的小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刘天峰借用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写这部书的初心。
一
本书上卷扉页上,郑重写道:献给致力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决策者。
高质量发展,提出于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于当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频繁出现于重大会议、重大报告、重大部署和重要讲话之中。初,仅指经济高质量发展,后延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今年3月出台的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事实上,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多年来,笔者也一直在关注和思考高质量发展,做过大量笔记,发表过《从五个维度解读高质量发展》理论文章。深以为,高质量发展,是有着深刻丰富内涵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发展,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热词、大词,更是当代中国发展之主旋律。小说《首席质量官》,自始至终贯穿国家高质量发展、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贯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主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首席质量官》的故事徐徐展开。小说取材于江北省一个龙头企业,描述了这个企业从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演绎了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有那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部署的7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拓展了广阔的历史景深,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小说起始于主人公的半夜写稿,那时天是灰暗的、阴冷的,人是混沌的、百无聊赖的;也结束于主人公的半夜写稿,新的时代天空是晴朗的、人是充满希望的。推开窗户的一刹那,太阳从海平面冉冉升起,质量工作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开启新的前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学者余斌欣然作序,认为《首席质量官》紧紧围绕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及解决方案展开,是一部饱含百味的解读高质量发展的力作。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质量工作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质量强国成为国家战略。
质量问题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素质问题。传播先进质量理念,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厚植质量文化土壤,是质量提升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小说《首席质量官》贯穿了两条线索,一条是质量事故的线索,一条是质量奖的线索。故事的开头,从一起因电瓶车爆炸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到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公交车质量事故等,展开了人们如何看待质量、如何对待质量事故的反思。另一条是质量奖的线索,从集团酒会上确定获奖目标,到后期将质量奖评价体系当作法宝,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质量提升的遵循和抓手。小说自始至终聚焦质量,阐述质量理论,剖析质量事故,普及质量知识,传导质量作为,为质量工作鼓与呼。
在书中,有基于卓越绩效的管理诊断,有东方质量定律(高志良质量定律),有质量方针、质量成本、质量管理;有“质量是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公司利润的源泉,是组织领导的尊严,是经营问题的根源”;有“质量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有“产业报国,质量报国”;有质量工作座谈会,有质量问题研讨会;有美国的波多里奇奖,有日本的戴明奖,有戴明质量奖获奖企业的质量管理,有爱德华·戴明的名言:“质量无需惊人之举”;有中国政府质量奖,有QC小组,有中国质量发展的脉络;有“要夺市政府第二届质量奖,这既是荣誉,也是机遇,更是责任”,有“只有做好质量的企业,才是真正的企业”;有“抓质量永无止境”,有“目标不是质量奖牌,而是真真正正的质量提升”;有“我们的质量处在什么水平、什么阶段?我们企业为什么搞不好质量?搞好质量意义何在?搞好质量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有“只有做好质量,才能真正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有“质量不仅仅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更是一个企业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书中有感慨:卓越绩效,正如其名,是一套多么完善的模式啊!如果这套体系能学会,能彻底掌握,那不啻为市场竞争中的黄金法则。更坦言:明明有好的指导,好的标准,若弃置不用,岂不是暴殄天物?
人们看到,真正的质量变革、质量提升,并非易事,需要直面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需要打破盘根错节的利益格局。一份胎死腹中的“质量诊断报告”,成为一支引爆电池厂正常运行的导火索,让人们深悟改革图新的艰难。
当你动真格抓质量的时候,可能要引发一场质量变革,可能要遭到强烈的抵抗。
小说通过基于现实的虚拟案例,可供读者深入挖掘与探讨,既正视问题,也寻求解决方案,既可以作为正面经验来学习,也可以当作反面教材去镜戒,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厚重感。
三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质量工作为背景,确立了这部小说的时代性、思想性。不仅如此,小说情节生动,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艺术性。
作者展示的,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一个有着1万多员工的新能源企业。红日集团董事长贾似道是江北省商会会长、电池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企业家领袖、业界教父。质量部部长是一个管理近千号人、豪华办公室内装有浴室的重要人物。红日集团是江北省龙头老大,旗下包揽煤矿能源、地产开发、酒店服务、文化创投、纺织加工等十几个行业二十多家公司。
首席质量官郑一铭与贾家的“两姨亲”身历,能让他平步青云,穿越许多成长的空间;朱诗雨“私生女”的身份,让关于电池厂、质量部的情节展开运行于高端;“八大金刚”之首余文龙贯穿始终的点拨与提携,既告诉男一号许多内幕,也告知读者蕴含的背景。贾似道既有道貌岸然、重情重义的一面,又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当郑一铭一经发觉事情的真相,小说陡然间进入高潮,达到扑朔迷离的境地。故事的展开,矛盾迭起,环环相扣,许多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质量不好,是要冒冷汗的,是要蹲班房的”。第46章之后,高潮迭起。在江河市建市庆典日的大场面,因电池与公交车车型匹配性不兼容,发生了大事故。此时,郑一铭已转任生产部部长。众人颓丧之时,时局危难之中,他提出的一整套解决方案,胆识过人,智慧过人,让事情化险为夷,震住了董事长,震住了“八大金刚”,让气息奄奄的电池厂重获新生。
出乎意料的是,贾似道的二公子贾致东与第一嫡系余文龙死于车祸,而郑一铭从余文龙之弟余文虎手机录音中获悉董事长当年的阴狠与残忍,让故事达到高潮,陡然形成了令人窒息的结局。
人情通达的董事长居然未到死者余文龙家中慰问,似乎不可思议,有悖他的卓越能力和常规识见。按说,把事业做到这个份上,董事长应当是有大智慧的,但读者看到的智慧似乎少了些。作为创业班底的“八大金刚”,包括众多的企业员工,学历学识、总体素质、文化素养,确实是低了些。让人感到,这个人、这帮人难以开创这样的事业,难以成就如此的非凡。
书中人物,有名有姓者不下100人。作者塑造了正直善良、书生意气的质量部部长郑一铭,老谋深算、呼风唤雨的红日集团董事长贾似道,温文尔雅、满腹经纶的质量专家高志良,学者风范、正义而幼稚的总经理张绍基,精明强干、黑红兼通的办公室主任余文龙,权欲熏心、飞扬跋扈的销售部部长马菁菁,为人油滑、见风使舵的质量部科长王克勤,名不副实、腹中空空的研发部部长胡博,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的财务部长孙金海……
总体来看,人物塑造是成功的,故事建构也是合乎逻辑的。比如,郑一铭救父借钱无助时母子俩“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困窘,情节极其悲怆,令人潸然泪下。
当然,任何作品,都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通读全书,也能发现一些专业、情节、表述方面的瑕疵,有待大家商榷、交流、斧正。
四
“写小说,其实是在说故事、讲案例,我想把这部小说作为学习质量管理的教材。”作者刘天峰如是说。
他近20年从事质量工作,目前任北京市质量监督检验培训中心主任,是北京社会企业质量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质量提升总裁班客座教授。同时,还担任北京、天津、重庆、山东、河南、浙江、江苏等多个省市质量奖评审组组长。
作者多次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高质量发展相关课题,具有扎实丰厚的理论功底,发表过《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主要因素分析》《实施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质量是企业的经营核心》《产业政策引领高质量发展》《关于质量奖励制度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等一批理论文章。
作者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作为质量领域的培训教师,这些年走访过300余家企业,先后为国内外近百家知名企业提供质量服务工作,对企业经营、质量管理做过详细梳理,掌握了大量翔实资料,为小说中的各个故事原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因为质量工作相关活动,笔者曾与作者多次接触。有一年秋天,共赴山东聊城调研和讲课,孔繁森纪念馆内,大运河畔,光岳楼下,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生活中的刘天峰,温和、质朴、谦逊,处处为人着想。他的笔名、网名,叫清清河水,确实很清澈、很透明、很纯美。小说70万言中,情感纯洁,文字纯净,居然没有一处色情的表达与性感的描写,更谈不上渲染。
但作者不乏过人的想象力。在描绘红日集团年会活动时,有关人员去地窖取茅台之奢华,年会上抽奖数额之巨大,颠覆人们的想象。“一号白酒”区,红酒区,20年茅台,10年茅台……茅台现象是奇葩,茅台是生产力、战斗力、凝聚力。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刘天峰认为,中国质量的进步有目共睹,质量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质量问题不可低估。他归纳微观质量存在的不足,一是产品的可靠性不高,虽然在功能上接近国际先进品牌,但故障率较高。二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很多企业都有瓶颈产品,在一些关键的领域受制于国外。三是产品难以满足顾客的深层次诉求,比如像马桶盖、小家电等日常用品,很多人选日本品牌。这些质量低下的现象,不仅给国内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还导致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国家竞争力。
关于写这部小说的动力,作者归纳出几条:一是提升全社会的质量意识,质量与所有人息息相关。二是能够给质量政策加把劲,推动质量政策的落实。三是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平时事务繁忙,很难拿出大段时间去研读枯涩的质量理论。那么,如果能够在闲暇之余拿起一本小说,一边轻松阅读故事,一边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管理知识,强化质量意识,校准管理思想,应当是一件快事。
阅读小说之际,因工作关系,筹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专家咨询会,邀请诸多领导、院士论质量。从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到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再到目前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25年磨一剑,中国质量走过了一条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建设质量强国,建成质量强国,宏观质量、中观质量、微观质量都要强,国家质量、区域质量、行业质量都要强,质量核心技术、质量文化建设、质量基础设施都要强。我们的参照物是世界质量强国,我们的坐标是时代大势与全球视野,要有一大批质量大师、一大批质量专家、一大批追求质量的企业家和工匠。我们亟待在全社会培育浓厚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能够引领和提升全民族的质量素质。
因此,我们乐见《首席质量官》的问世,乐见更多探索质量工作、建设质量文化、助推质量强国的大作问世。 (贾玉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