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人物>>

永远怀念李天初院士

2023-01-12 12:10:08 中国质量报

编者按

2022年12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的计量科学家、我国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建设领军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首席科学家李天初同志逝世,享年77岁。

李天初院士是一位“不断追赶时间的人”。从1997年其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使我国时间频率标准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到2017年,作为国家1603工程总师,李天初院士规划并主持了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工程建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独立自主、准确可靠的标准时间,为中国时间频率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天初院士潜心科研、矢志不渝、淡泊名利的一生,给周围人树立了榜样。本报今天推出一组文章,邀请李天初院士曾经的同事、朋友、学生回忆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感念他的人格魅力和科学水平,共同寄托哀思和怀念。

李天初生平

李天初,1945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院首席研究员。

(一)学习经历

1964年09月—1970年02月,就读于清华大学燃烧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

1978年09月—1981年07月,就读于中国计量院激光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0年02月—1991年0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二)曾任职务

曾任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CCTF)中国代表,国际频率基准工作组(WGPFS)成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委员会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等。

(三)主要研究及成果

主要从事时间频率、原子干涉绝对重力、激光光谱和光纤-光电子计量等研究工作。

提出和研究准相干光干涉光纤传感、干涉逼近法测量液体折射率、小角度干涉仪的标定等新原理对相关领域有着重要影响。

主持研制的铯原子喷泉钟,复现秒定义,为建立独立准确的中国时间频率系统作出了杰出贡献。

指导研制的飞秒光学频率梳,实现了中国长度基准装置-激光波长的自主溯源标定。

(四)奖项荣誉

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获“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先进工作者”;2009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9年,获中央和国家机关“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2020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21年,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优秀共产党员”。


哭天初院士

□ 王义遒

石破天惊,东方时间频率领域的一颗巨星陨落了。大家难以抑制自己的悲痛!

李天初少年才俊,年纪轻轻时就作出了杰出贡献。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时频界权威、美国JILA(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的J.L.Hall(约翰·霍尔)要来中国访问。他专门告诉我,要到中国计量院来拜访李天初,跟他讨论波长标准和激光稳频问题。可见李天初的工作当时已吸引了国际权威的欣赏。

后来他转向建立原子喷泉频率基准工作,开始因陋就简,后来精益求精、实事求是,一个个地解决了艰深的科学问题,使它的性能指标进入世界前列。他不仅建立了我国时频基准,还协助卫星定位总站建立了原子喷泉标准,后来更将中国计量院的基准用光纤直接链接到卫星定位总站,使我国北斗三号导航定位精度处于国际前列。

此后我们受有关方面委托,制定原子钟发展规划。我俩配合默契,情同手足。他从全国大局出发,竭力避免重复建设,要求形成特色。对于“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则要集中优势力量,限期予以解决。之后我国决定建设时间频率体系,他仗义执言,摒弃部门利益,主张把钱用在刀刃上,决不能浪费国家一分钱。后来我们联名给有关方面写信,要求国家时频体系建设不允许进口国外原子钟,以保障和支持国产时频企业。

李天初谦虚谨慎、奖掖后进,在科学问题上决不跟风媚上,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精神。他一身正气、铮铮铁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离开我们走了,但他一生的事业和风范将永垂千秋,继续带领后继者永远前进!

(作者为著名物理学家,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原子钟,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天地万载成道途 追根溯源必有初

——深切怀念李天初先生

□ 方 向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李天初院士。天初先生突然与世长辞,对我和所有人的打击是巨大的。我一直沉浸在悲痛中,难以相信先生这样一个好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还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先生走后的这几天,有无数的领导、无数先生的生前挚友和战友都打来电话,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也都表达了对先生的追忆,怀念他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

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计量科学家,是我国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建设领军者,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挚爱的计量科学和时间频率事业。

先生1945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耳濡目染,从小就接受了爱国尚德的教育。1970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在中国计量院获硕士学位,从此开启了先生扎根于计量院、献身于计量科学的辉煌一生。40多年来,先生勤勤恳恳、淡泊名利,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引领作用。先生带领团队艰难探索和无悔付出,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他深情热爱的计量领域,取得一项又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使我国时间频率标准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保证了中国时间的独立自主、准确可靠,不仅为全世界的准确时间作出了中国贡献,更使我国拥有了国际“表决权”,成为中国时间频率体系的准确源头,为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人生奋进无终点,源水长流润无声”的人生格言,始终发扬着一名科学家的精神风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先生也十分关心青年才俊的成长进步。40多年来,他始终无保留地推荐和培养年轻人,积极创造条件给年轻科研人员施展才能的空间。先生在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期间,教书育人,为国家计量科学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先生的离去,不仅是中国计量院的巨大损失,是我国科学界和国家时间频率事业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计量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先生强大的人格魅力、纯粹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为人品格,为世人所敬仰,也让我印象深刻。

我和先生接触最密切的时候,是在开展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建设工程的论证初期。不论面对任何事、任何人、任何场景,先生总是温文尔雅,其中蕴含着他严谨的逻辑思维,透露出他对大家的尊重、对科学的敬畏、对事业的担当。也正因如此,先生总能以他科学而富有逻辑的清晰思路,让我们面对的杂乱无章变得清晰、可行。

我曾多次去过先生家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生活非常质朴。不管什么时候拜访先生,总能看见家中随处可见的科学杂志、学术文章,似乎这才是先生的日常“生活用品”。

先生的精神世界很宏大,大到计量科学未来发展、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建设,都是他所思索和追求的。先生的精神世界似乎又很小,小到只容得下学问和工作。面对着一项项成果和一个个荣誉,先生总是说:“我是伴随着中国计量院的发展一步步成长的,是计量院给了我空间和机会,让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先生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他的智慧自不必多说,但更加让人不能忘怀的是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还有为人谦和的高尚品德。

天地万载成道途,追根溯源必有初。不知用何言以怀念,惟愿先生之风,影响和启迪后学之人,并镌刻在计量院的历史中长存。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生的遗志,化悲痛为力量,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去实现先生所构想和期望的美好未来。

(作者为中国计量院院长)


痛悼李天初院士

□ 周立伟

李天初院士是我十分亲密的好友。2002年以来,在我的建议下,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先后聘请李天初研究员为兼职硕导和博导,开始了校所之间的科学合作。20余年来,李天初院士对光电学院测试计量技术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天初院士长期从事时间频率、光干涉和光纤光电子计量的研究。尤其是他领导研制的系列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基准钟,不确定度达2e-15。NlM5喷泉钟于2014年通过国际评审,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被接受为国际计量局(BIPM)认可的基准钟之一,使我国铯原子钟的研究进入国际先进和前列。

2012年,在中国工程院遴选院士的前夕,我给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写信,希望他推荐中国计量院的李天初研究员为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我认为李天初人才难得,已完全达到工程院院士的水平和要求,衷心希望他不要错过遴选的机会。绝大多数院士认为李天初的时间频率研究已进入国际先进的行列,震动了世界,为中国争得了荣誉,十分难得。就在那次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最后一轮院士投票选举时,李天初的票数跃居第一。一些院士对我和金国藩院士说:“李天初得票第一,他的研究真刀真枪,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达国际先进水平,进入国际前列地位的行列,实至名归。”我们都为李天初的成就感到高兴。

我与天初院士相知相识有25年之久,我深深为他的人格魅力和科学水平所折服。他为人谦和,对己严,待人宽,始终兢兢业业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在他的脑海中,始终想着中国计量科学事业的进展,想着如何促进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为他们脱颖而出、早日成才创造条件。在我的记忆中,天初院士不止一次向我介绍他的团队成员和计量院青年的科学成就。我现在清楚记得其中有方占军和房芳两位青年科学家的名字。他确实是中国计量院青年科技人员的良师益友。

安息吧!李天初院士!你的英名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专家)


感怀我的领路人李天初老师

□ 林弋戈

我多希望时间能回到2021年并凝固在那里。那一年我还跟李天初老师(以下简称李老师)在出差回来的路上约定,他身体不便,以后再出差的话我都陪他一起去。却不曾想,那竟是我最后一次陪李老师出差。


图为李天初在守时实验室

李老师是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我跟随他学习工作将近20年。他不仅是我的学术导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我投身计量科学研究的决心,是在李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坚定起来的;我为计量科学作贡献的本领,是在李老师的培养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我非常幸运,有机会成为李老师的学生;我也非常自豪,能够成为李老师的同事,在时间频率计量领域跟随李老师一起探索。

我第一次见李老师,是在大学毕业的招聘会上,他正为中国计量院量子部新成立的课题组吸纳新鲜科研力量。面试的时候,李老师跟我详细介绍了课题组的情况,也告诫我计量基础研究难度大,工作辛苦。我当时年少无知,并没能领会李老师的那份真诚。一次偶然的机会帮李老师做了一台测试设备,我才第一次跟李老师讨论科学问题。他严密的逻辑,准确的判断,和蔼的言谈,正是我心中科学家的模样。他还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他的研究课题——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讲的时候眼睛里充满了光,这些光透出来的是他对这项研究的热爱。他提到当时中国计量院条件艰苦,求贤若渴而不得。他发自内心为计量事业未来着想的这份真诚深深打动了我,并点燃了我继续求学的渴望,我谨慎地问李老师是否愿意收我做他的研究生。但李老师选人用人不会一时冲动,他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我,详细考察后才最终决定招我做他的研究生。在为计量事业选人方面,李老师一直都坚持这样的原则,充分调研、谨慎评价、积极争取、真诚对待。

李老师是一个大公无私、严谨求真的人。记得有一次为杂志审稿,他联系我说要向我请教几个问题。那时我刚成为他的学生不久,深刻感受到李老师谦虚的作风。而后来当我发现文章确实存在问题时,尽管投稿人是熟人,但李老师还是坚决拒掉了这篇文章。他的做法为我的学术生涯树立了大公无私、严谨求真的标杆。在评价自己在时间频率各个项目中的作用时,李老师总是为年轻人的贡献留出空间。他说,作为老师,培养出成绩骄人的学生,那是老师应该作出的贡献,而老师不应该去占有学生的成绩作为自己的贡献。

李老师是一位贡献卓著的科学家,他的功绩会被写入历史,他开创的事业会被一代一代科学家继承。李老师是天上的星星,在浩瀚的科学时空中永远占据自己的位置,不显万丈光芒,却会被人们永远仰望,深深牢记。

(作者为中国计量院时频所副所长、研究员)


追忆尊敬的师长李天初院士

□ 房 芳

在2023年即将到来之际,李天初院士的突然辞世,让我们都难以接受。前几天整理李天初老师(以下简称李老师)的照片,尤其看到他笑意盈盈的样子,我真的无法接受再也见不到这位令人尊敬的师长了。

认识李老师13年了,可以说他是我职业生涯的引导者,作为前辈在工作中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又像是朋友无话不谈,从政治经济、国际局势到学科发展。记得在我正式入职中国计量院前,和李老师一起参加冷原子会,一路上我们聊我以前的研究内容,聊时间频率的发展,李老师热情地邀请我加入喷泉钟研究组,将我带入了时频领域。

在工作上,李老师总是亲力亲为,在实验室里带领大家一起调试、优化系统,每天总是最后下班的人。院外的人联系李老师,总是以为应该找李老师的秘书,而我总是跟人解释,这些事情都是李老师自己干,直接联系他没有问题。有一次白天实在太忙,李老师下班时特意跟我说需要的材料他没时间写,晚上回家加班写完发给我。

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心里只有工作的人。我们经常与他在晚上或者周末打电话咨询或者讨论一些事情,有时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最后这一年,李老师身体不好。我们最后一次长聊的内容是2022年9月份我参加中科院关于闰秒的讨论。他非常关心这件时频大事,跟我说了半个多小时。最终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扩大UTC和UT1的差的决议,我想着这会令李老师欣慰的吧。

李老师平时生活非常俭朴,冬天总是穿着一件蓝色的防寒坎肩在办公室忙碌,很多衣服从我认识他时就一直穿着。但他却毫不犹豫将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奖20万港元的奖金全部贡献给所里,鼓励科研人员发表文章。

我很喜欢听李老师讲他以前的故事,大学时光的轶事、黑龙江工作的趣闻、老外的幽默故事、时频领域发展的点点滴滴。李老师一直说他退休后想写书,把这些都记录下来,我也一直期盼着这本书,现在却再也没有机会了。

李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会永远怀念的长辈。他的音容笑貌、儒雅风范、执着追求、克己为公,将永远铭记在我心里。

(作者为中国计量院时频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计量院昌平院区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浙江省湖州市市场监管局全力开展湖州 ...

  • 食品安全知识科普

  • 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竟然都是医疗器械 ...

  • 江苏省南通市“四聚焦”开展反食品浪 ...

  • 龙里冠山街道:腊肉飘香销售忙,集体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