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文旅资讯!
在线投诉 | 维权投诉: weixin.tousu.cqn.com.cn
您当前位置: 文旅资讯>>文旅资讯>>

探索“博物馆+”的无限可能

2021-08-26 17:39:32 多彩贵州网

【编者按】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是乡村振兴“元年”。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贤正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新乡贤”群体是一支重要的支撑力量。

在贵州,“新乡贤”已经出发,他们不仅具有传统乡贤的一般特征,更是村庄利益的间接相关者、村庄发展的增量行动者、村庄振兴的理念推动者。

他们是学者、是商人、是教师……被乡里乡亲视为“领路人”。

他们有思想、有情怀、有作为……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本网记者 吴蔚 李思瑾

【新乡贤名片】王小梅:文化学者,“蓝花叙事”项目发起人。1999年开始,以贵州传统蜡染技艺为媒介,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对贵州多元民族文化进行深度的田野调查、口述史文本采集和整理工作。

8月24日,“贵州大曲·寻找记忆里的味道”《贵州村志》项目在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镇翁贡村骟牛坡启动。这一项目,首期将对分布在贵州10个村寨的自然资源、村史和文化资源进行整理与挖掘。

来自社会各界的学者、企业代表、媒体记者共5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当地50余名村民也参与到筹办工作中。

翁贡村骟牛坡,离贵阳市西南商贸城不过5公里左右的距离。而转山路进村大约4公里路程,坡陡路窄,两旁树木、杂草丛生。如此偏居乡隅的小山村,建有一座“手上记忆”博物馆。

馆内近三千件少数民族服饰藏品及其有趣的“馆主”王小梅,吸引着数以千计的文化学者、传统手工艺人,甚至爱马仕等著名品牌设计师前来拜访。

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翁贡村骟牛坡的“手上记忆”博物馆

重拾:助村民建立“文化认同”

王小梅是骟牛坡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2018年,从事20多年田野调查工作的王小梅决定将工作室迁回乡村。他们将遵义一间荒废多年的老瓦屋整体拆除,运到骟牛坡,复建成两层带阁楼的榫卯木结构砖混建筑。

这一行为引得村民“围观”,有人还私下讨论:她或许在城里混不下去了。

连王小梅在村里过了几十年的父亲也笑着打趣:“修这么‘土’的房子,我是不会跟你住的。”

直到某天,一位商人慕名而来,想要出300万买下这栋房子。王小梅父亲惊讶中透出骄傲:“原来你这房子这么值钱!”

王小梅看来,父亲认知的转变代表着骟牛坡大多数村民的状态,他们需要外来人的认可才得以建立“文化认同感”。

为更好地了解民间手工艺,王小梅花了大量时间到贵州各地乡村走访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是生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每逢时令节气,“手上记忆”博物馆组织打糍粑、写春联、种稻谷、采蓝靛、写春联、打糍粑、制腐乳、酿红酒等传统文化活动,并协助申报非物质代表性传承项目申报工作。

“人是村落的文化主人,是文化认同的核心与文化利用的主体。”王小梅认为,做村落的文化传承和传习,村民的参与很重要。

目前,豆豉、豆腐乳非遗传统制作技艺已成功申报为观山湖区区级非遗项目,两项合并申报为贵阳市级项目的豆制品制作技艺。

有“官方”认证,加之来客对当地食物赞不绝口,村民们逐渐意识到村子里有这么多“好东西”,本来豆腐乳只有几位老人会做,这两年不少年轻人也掌握了其制作方法。

“回到村寨后,我觉得寨子里一切文化的琐碎小细节都那么重要。”王小梅说,他们在带领大家“重拾”这些“小细节”:“当大家都能来参与这个生活空间的营造,‘文化’就回来了。”

寨生:为村落留下“个体讲述”

“手上记忆”博物馆在骟牛坡落成后,王小梅每月都会邀请一名她曾寻访过的传统手工艺人前来驻村,举办蜡染体验营、手工包制作体验营等活动。

王小梅与传统手工艺人打交道已有近20年,最初,吸引她的是蓝靛染。贵州那些保存着蓝靛植物染的村寨,哪怕紧邻,都有着可以区分的染色技艺,且随着蓝靛的年份、时间,以及染色次数、浸泡时间长短等不同,织染物呈现出不同的蓝。

截至目前,王小梅已带领其团队采集整理出几百万字的传承人口述史,出版《蓝花叙事》《手上记忆:两个苗族妇女的生活世界》《寨生再生:手上的记忆》《他者叙事:手艺人口述历史访谈》等20多部书籍。

在做一些传统手工艺品收藏整理的同时,王小梅也尝试着进行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

王小梅的美国朋友Monique在翻译《寨生再生:手上的记忆》里榕江县乌吉苗寨杨妹、李妹关于蜡染的图语时,她反复问询:“这是什么动物?”但都没有寻到标准答案。

是很多动物都消失了?还是在我们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那些物象的存在?

一位对神话有很深认识的读者告诉王小梅,他感觉这两位妇女活在神话世界里:“她们口述的这些东西,多有意思,却无法在现实生活里找到对应。”

这些口述史,几乎都保留了口述人说话风格的原貌,并不采用标准的书面表达。

比如,两条鱼的图案,王小梅记录下李妹的介绍:“太极鱼,分公母。母的肚子要大一点,带孩子了,怀孕了,它们像两个夫妻一样。”

“这极好地尊重他们在变迁中作为个体讲述的真实性。”王小梅认为,“叙事”是介于学术与传播之间的一种结构,“因此,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个体的碎片表述,或许更能呈现整体的生命世界。”

再生:让世界看见“贵州技艺”

今年4月,炒了爱马仕“鱿鱼”的法国设计师Felicie受王小梅之邀来到贵州传统村落寻访传统手工艺人。

在剑河县展留村,Felicie买下当地苗族妇女花3个月完成的一块巴掌大的锡绣饰品,并计划将其缝在手镯上。

王小梅在给法国来的设计师介绍贵州民间手工艺

“传统技艺的美需要被看见,才能面向世界行走、生长。”王小梅接触的蜡染画花者中,最早参与市场实践的,是丹寨县扬武乡排倒莫村的杨芳。

早在20年前,杨芳就牵头成立合作社,她们接到一个来自台湾的订单,却将一个汉字画反,亏了几十万。这场失败导致杨芳差点放弃传统技艺,转到化妆品销售等行业。

2013年开始,王小梅每次出国开展文化交流或讲座,都邀请杨芳前去做展演。如今,杨芳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合作社覆盖6个村寨,400多名妇女加入。

“我做蓝花叙事项目的理想,就是要有可持续性。”王小梅说,这需要有一群人长期地坚守与传播。好在他们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博物馆+”系统:以基础性研究为基础,拓展到大众传媒、书籍出版、行动研究,再到展示传统手工艺作品的村寨博物馆、制作民族文创产品的村寨工坊。

王小梅的“手上记忆”博物馆成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

“手上记忆”博物馆建立之初,王小梅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我愿长成一株蓝靛草,早晨顶着晶莹圆润的露珠,七月变成蓝靛,听从自然的安排,染出天然的美,不刻意打扰每一寸光阴,在自然的呼唤里回应我们一次次试图走回来的乡土,应和我们那藏在心里无法释怀的乡愁。

三年来,“手上记忆”博物馆不断尝试着让“寨生”的符号“再生”。他们开发了明信片、杯垫、手机壳、胸针、布包等文创产品。去年夏天酿造的葡萄酒也被灌装进玻璃瓶,外包的靛蓝色纸上,印着白色的蜡染纹样。

(责任编辑: 贤达 )
  •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