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1月20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有关情况。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了解到,此次公布的全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只有一项,即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该遗址基本确认为北洋海军旗舰“定远”沉舰残骸遗址,这是山东历史上首次公布水下文物保护区,山东也继广东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公布水下文物保护区的省份。
此次“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确认年代为1895年,核心保护区以N37°29′36.87′′、E122°11′32.285′′为基准点,向北70米之东西线,向南70米之东西线,向西150米之南北线,向东120米之南北线,上述四线相交合围范围。这是山东首次划定的水下文物保护区。“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核心保护区外扩100米列为监控水域。
定远和镇远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是清朝北洋水师的旗舰,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2019年9月2日,“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保护区域划定论证会”在威海刘公岛举行,考古调查初步确认,“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就是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并出水一批沉舰遗物。2020年9月17日,一块重约18吨、属于“定远舰”的铁甲起吊出水,让后人一睹这艘铁甲舰真身。这是目前国内出水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守功表示,山东北滨渤海、东邻黄海,海岸线占全国六分之一,内陆水系发达,湖泊湿地众多,大运河、黄河贯穿全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航海、漕运历史,给山东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物,这些文物跟陆上文物一样,见证了历史变迁,彰显了齐鲁先民逐水而居的毅力、与水斗争的勇气、因水而兴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气魄和精湛的技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在水产养殖、滨海旅游、房地产、港口新扩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内水区域同样面临新型城镇化扩张等一系列问题,水下文物保护面临不小的挑战。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制度和管控措施,有利于加强水下文物的保护,对于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文物保护区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早在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即提出设立,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但是由于水下考古事业起步较晚、水下情况复杂多变、操作难度和危险系数较高、缺乏具体标准规范引导和借鉴等原因,水下文物保护区的划定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王守功表示,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公布首批山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的目标任务,省文化和旅游厅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我省水下考古项目,经过威海市推荐确认、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审核、专家论证会评议,认为“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考古研究成果丰硕,基本确认为北洋海军旗舰“定远”沉舰残骸遗址,具备了公布水下文物区的基础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第五条的有关规定,将“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公布为山东省首批水下文物保护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公布水下文物保护区的省份,为水下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作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