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文旅资讯!
在线投诉 | 维权投诉: weixin.tousu.cqn.com.cn
您当前位置: 文旅资讯>>旅游V视>>

新生代匠人“触电”百年传统手艺 沂蒙面塑变身“国风手办”

2022-04-26 15:41:21 齐鲁网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5日讯 衣袂翩翩的飞天仕女、憨态可掬的福禄虎娃、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救死扶伤的沂蒙红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国风手办”竟是手工面塑所成,而这却是出自90后之手。

一团面如何幻化出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国风手办”?新生代匠人与百年传统手艺又是怎样碰撞出新奇的火花?近日,带着探寻的目光,闪电新闻记者来到省级非遗名录沂蒙面塑传承人韩红元的工作室,见到韩红元时,他正在塑造一组神舟十三号英雄凯旋面塑。小小一团面,几经揉捏,几笔勾画,顷刻之间,面团如同被施了魔法,形态逼真的人物面塑便诞生在韩红元的指间。

虽藏身于闹市,韩红元的工作室却别有一番静谧,一张古典的木制方桌就是韩红元的工作台。台上摆放韩红元的“十八般兵器”——剪子、梳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刀具。说是“刀”,其实是长短不一、或扁或圆、顶端尖利的塑料制品。韩红元告诉闪电新闻记者,这些工具全都是自己手工打磨而成,是制作面塑的特殊装备。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主料,融入不同颜色,经双手捏制而成的不同形象。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扬,面塑文化早已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韩红元是沂蒙面塑第四代传承人,虽然还是一名“90后”,却已是拥有十余年经验的“老师傅”。“从我小时候起,我们家就做面塑。但是不够精细,都是一些花馍馍、花灯。成年之后,我渐渐发觉这门手艺失传的话就太可惜了。”不甘心老手艺的日渐没落,韩红元想用新思维传承老手艺。

俗话说:“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打扮。”如何让面团变化出神采奕然的人物形象,这需要面塑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塑造人物的气质。为了塑造出灵动传神的作品,韩红元翻阅大量的资料,研读历史书籍,熟悉人物典故。期间,他也曾多次到外地拜访面塑大师,集百家之所长。

“一个作品好不好,主要看的是气势。”韩红元介绍,万事开头难。塑造人物先捏人物的头部,头像出来了,再根据头像的大小确定整个人物躯干、四肢的比例。而气势一是来自人物头部,二是来自骨架的搭制。五观的刻画要求十分细致,往往需要用到三庭五眼定位法,讲究与真人一模一样的效果。骨架搭制则是用铁丝缠出人物的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物特征盘制出特定的造型。

从救死扶伤的沂蒙红嫂,到衣袂翩翩的飞天仕女,韩红元的作品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也有古典文学中的传奇人物,然而每一个作品的人物造型甚至鬓角眉边的细节,无一不带着故事,带着个性。有些年轻人喜欢给他的作品取名叫“国风手办”。“在工艺上,我把面塑的制作流程做了更新,重要的环节必须保留。”在韩红元看来,传统要留住,创新才会焕发新生。

如今,韩红元在临沂多所学校开设了面塑课程,让传统手艺走到学生中间。“我们身处新时代,应该把非遗这种宝贵的记忆传承给更多的人,更好地去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韩红元说。而韩氏面塑的起源地郯城县花园镇,也已将韩氏面塑传承纳入保护工作中,通过引导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比赛,在提升技艺的同时扩大韩氏面塑的知名度。

闪电新闻记者 孙雪霏 孙硕 通讯员 诸葛明明 郯城台 张译文 临沂报道

(责任编辑: 贤达 )
  •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