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积分”下,谁是赢家?
□ 宗和/文
承载了中国“弯道超车”梦想的新能源汽车,近来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虽然工信部等部门并未回应,但业内盛传:原定于2018年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或将延后一年执行。
2018年新能源积分比例达8%的政策虽已取消,但2019年和2020年新能源积分比例仍维持10%和12%不变。这意味着,双积分政策仍将对国内汽车行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积分不够或被停产
双积分到底是什么?2016年9月工信部发布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车企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在规定时间内归零或为正数,车企才算达标。与以往鼓励性政策相比,双积分不达标就要被暂停申报汽车目录、暂停相应数量传统汽车车型的生产或进口。
以新能源汽车积分为例,对在国内年度生产或进口量大于5万辆的乘用车企业,2018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8%、10%和12%。其中,每辆纯电动汽车依据续驶里程不同可积2~5分,HEV/PHEV等续航里程超过50公里的混合动力汽车积2分。
简单地说,在国内年销售300万辆的大众汽车需要在2018年拿到24万的新能源积分,也就是至少要销售4.8万辆纯电动汽车,或相应数量与积分标准相符的混合动力汽车。
此前,工信部公示了2016年度122家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数据,与2015年相比,去年平均燃料消耗量超标的车企不降反增,达到4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旗下SUV车型占多数的车企,比如广汽三菱、长城汽车等。从今年上半年各大车企的销量数据计算结果来看,也仅有比亚迪、北京汽车、吉利汽车等7家企业满足新能源积分要求。
目前拉动市场增长的主要是SUV车型,相较于轿车,SUV的油耗更高;另外,国内销售前十的新能源车企都是自主品牌,合资以及外资豪华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
“现在很多车企还没有准备充分,”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延期一年执行,将为车企提供更长的缓冲期,有利于企业和市场的顺利过渡。”而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也曾公开表示,希望政策延后一年实施。
不过,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则认为,双积分政策能够给新能源汽车带来3年黄金发展期,一年都不能拖,否则我国新能源汽车积累的先发优势将不复存在,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苏晖也认为,双积分办法不宜再拖延,越快实施企业才能越快适应,应当让政策来鞭策车企,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扶持体系,但以往多以鼓励性为主,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扶持体系。随着油价下跌,新能源车需求不旺,车企热情不高,态度不坚决,新品推出不强,没有跟上汽车转型升级的趋势。而双积分政策无疑是给车企打了一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强心针”。
中外车企联姻补短
双积分政策被业界认为是在2020年取消补贴制度后,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有效举措。不过正如崔东树所言,“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想要在明年达标,都很难。”以大众汽车为例,现在每年新能源车在中国的年销量只有几百台,想要短时期实现几万台的目标,绝非易事。
像大众汽车尚且如此,一些技术储备较为薄弱的车企更是难上加难。于是,自身新能源技术家底并不雄厚、难以短期推出大量产品的外资车企,开始选择与国内体量不大、却有较多新能源车销量的自主品牌合作。日前,雷诺-日产联盟和东风汽车宣布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旨在开发销售电动汽车。此前,江淮大众、御捷长城以及众泰福特已纷纷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在业界看来,跨国车企选择与国内车企牵手,计划成立新能源汽车合资公司的背后,无疑是应对即将实施的“双积分”政策。
成立合资公司,是一些车企应对“双积分”想到的解决方案之一。在“双积分”压力下,传统燃油车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尽快解决积分难题。数据显示,2016年,纯电动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量达25.7万辆,同比增长121%。在2017年的前7个月内,纯电动汽车产量达到22.3万辆,售出20.4万辆,增长率都在40%左右。但是,以国内车市每年销售2500万辆传统燃料车计算,2018年的新能源积分需要达到200万分,至少卖掉50万辆纯电动汽车。
崔东树表示,自主车企大部分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了布局,而跨国车企大部分仍未有新能源车型投入国产,随着前几家新能源汽车合资公司的获批,未来或将涌现更多关于新能源汽车合资的项目。
政策之下的“闪婚”,某种角度而言,其实违背了双积分政策实施的意义。董扬曾明确表示:“双积分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汽车的节能减排,并且在补贴退坡和截止后,继续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企业通过合资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可以尽快弥补负积分,却未对市场起到促进的作用。
让很多人担心的是,合资双方实力悬殊,是否会导致新能源合资企业的技术主导权掌控在外方手中?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坦言: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当2020年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束时,面对外资企业的强势介入,自主品牌又像传统汽车产业那样,只做中低端的产品。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与30年前汽车合资项目中市场换技术不同,目前合资是外资掏钱买车企社会责任,与过去的合资是外资出技术挣钱相比,已形成巨大的反差。政策延期执行,既给企业一定的缓冲期,留给外资企业充分的时间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生产新能源车型,同样也就没有理由“另起炉灶”。
自主品牌前景看好
相比而言,比亚迪、众泰、北汽、上汽、吉利、江淮、奇瑞等自主品牌,完成积分任务的难度比合资车企小,甚至会产生较多的正积分进行销售。
为此,不少人士认为,以比亚迪、吉利、北汽、上汽等为代表的传统自主新能源车企,将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积极“统战”和“合纵连横”的对象。其多余的新能源积分也将成为大家争夺谈判的对象,这也是自主品牌绝地反攻的大好时机。
“如果双积分政策能按期实施,会给自主品牌带来切实利好,短期内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崔东树说。不过他认为,自主品牌近期的能力提升主要在应用层面设计,但汽车基础设计技术较差,缺乏国外新能源汽车的模仿对象,短期内自然造不出来好车。目前仍是以限购城市销售为主,其他非限购城市需求并不旺盛。
究其原因,首先是产业链的技术差距,国内电池技术不强,新能源车的实际性能较差;其次是油价偏低,新能源的性价比不高,消费者不想买新能源车;三是产业链基础薄弱,新能源汽车的插混的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较差。
业内普遍认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不会变。车企应加强技术线路研究规划,强化产业链合作,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协同研发体系;实施动力电池升级工程、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