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思谕
在德国汉诺威的一个IT展上,一位参观者随手在自己的iPad上设计了一个三维模型,一个联网机器人就成功地把这个模型制作了出来。这个演示生动地告诉我们,在即将到来的“工业4.0”时代,传统制造业将要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到目前为止,“工业4.0”的概念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于商业生产,但已经没有人怀疑,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制造业,将极度需要与IT技术紧密相连。
在中国更是如此。作为制造业大国,低端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一直是我们的国家战略。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概念被首次提出,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互联网+”也被喻为是中国版的“工业4.0”。
不过,相比德国在10多年前就开始探讨4.0,中国的“互联网+”概念在2015年才被正式提出,要想在未来真正的实现,我们还有许多技术瓶颈需要一一克服。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互联网+”时代,首先都需要一张网络,用以把所有的生产要素连接起来,也就是建造一个智能大模块,而实际上这个大模块由许多智能小模块组成,一旦这些小模块中的某一个出现问题,那么这个智能大模块,也就是整个智能工厂都将受到直接影响。
而标准化和质量的强稳定性,一直是中国工厂生产线上的最大短板。此外,这些小模块的彼此连接还需要软件企业的设备能够很好地支撑信息的连接和处理,以实现设备间高效的通信和有可靠的网络安全机制来保障。而所有这些,没有多年的一线实践磨练和大量的数据积累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更进一步说,发展“互联网+”的核心,并不应该是鼓励IT和互联网行业本身投机式的繁荣,而是应该把互联网看作一种工具,以用于对传统制造业的全景渗透、对工业和社会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和经济引导,帮助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些中国的制造企业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位列全球显示领域前5强的京东方(BOE)副总裁张宇曾经表示:“‘工业4.0’的核心还是如何提升制造能力以及生产力,单凭互联网是不行的,生产需要的是实的东西,也就是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来支撑。像德国,发展4.0的底气就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作支撑,而我们国内的工业体系还处于低端组合阶段,所以中国要发展‘互联网+’,前提必须要增强我们实打实的制造能力。”
“实打实的制造能力”就意味着,除了踏踏实实的努力研发、改进生产,打造过硬的产品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抛开所有纷杂繁复的干扰和诱惑,只集中精神专注于产品本身,并以此为乐、以此为生的“匠人精神”,不仅不是过去时,反而是我们在虚拟的互联网时代下更应该坚守的根本基石。
其实,在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后,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领域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实际上已经初步获得了世界市场的认可。
而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对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更深一步的精耕细作,并借助IT技术对整个工业体系进行智能化的引导和改造。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新清表示:“目前中国制造工业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不过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特别是一些世界先进的技术上,由于发达国家还是比我们有先发优势,所以我们要考虑商业量产的话还是需要更多的实践磨练和数据积累。也就是说,要继续本着‘匠人精神’,去力求达到领先技术在量产时的高度标准化和高稳定的质量性。”
笔者认为,就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要到来之时,重提“匠人精神”意义重大,只有彻底将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思想,才能让中国进一步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借助转变的大趋势,把“中国制造”真正推进到“互联网+”的新时代。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