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意境是最好的识别方法
——也谈收藏(九)
□ 张守涛
近些年来在书画上出现的赝品很多,造假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但综合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揭纸法,一张揭两张,这需要较高的装裱技术。元代以后,中国画普遍是在生宣纸上画的,一般作品的笔墨都能力透纸背,所以水平较高明的装裱师傅可以把一张画揭开成两张,但下面一张需要作一些处理,图章有真有假。
二是割、裁、拼法,把一幅画变几幅,真真假假拼凑在一起。一幅画的画面往往是真假结合,有时也很难分辨。
三是真裱假画,也是一幅变两幅,把已经装裱的古字画割下来,换上一幅新的画心,只留装裱部分。不懂行的人一看原装原裱,自然是老东西,也很不易被发现。这样一幅原装原裱的字画,就变成了两幅,一幅貌似原装原裱,一幅就是老画新裱。
四是换款、换印章,如把王石谷学生仿的王石谷的画的名款,换成真正的王石谷的落款和名章,一下子画的价值就能翻几番。
五是加名人题跋,这就是拉大旗作虎皮,用假的名人题跋来唬人,既是佐证又可以增加画的价值。因为历来名人的题跋都被认为是加分的。
六是真纸假画,现在拍卖会上时常会有一些存了很多年的宣纸上拍,有时一张纸就能拍到10来万元。这些纸都用到哪儿去了,这么贵,一个真正的画家是不会买的,因为纸不是影响他作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可是一幅古代作品就不然了。因为纸是作品年代的很好佐证,在书画的鉴定上会起很大的作用,起码纸张无需作旧,年份也是够的。很多这样的纸就被作假画的人或是专门经营假画的人买去了。
七是按著录、画册作假,还有的是作假画册。前些年大部分是把画册上有的画摹仿出来,拿这画册称是某大家的作品,又上了画册,买画的人一看觉得可信,又因有了著录价值就又高了一些。现在又有了发展。前不久一位收藏者请我看了幅著名画家的作品。我觉得画不太对劲。这位收藏者看我犹豫就拿出一本这位画家的大画册让我看。在某页上果然有这幅画,而且应该是原作的照片出版的,但是我总觉得不对。刚好出版画册的编辑我认识,于是打电话询问。几番询问和比对,终于发现了蹊跷。原来这本书是假的,但不是都假,就这幅画的这一页是假的。作假者特意印了这一页装订到真书里。可是这一幅赝品,他就可以挣百十万元。
八是画家自己作假,现在许多画家的主要精力用以应酬,没时间画画,就找学生或子女代画,自己再题款,这种情况历史上就有,现在更甚者有的人竟组织学生或子女搞流水线式的生产,这些就更难辨真假了。
九是利用喷绘、柯罗版(宣纸印刷)、木板水印等先进的印刷术来造假。在天津的郊区就有一个小印刷厂,专门印制傅抱石的小画,柯罗版印刷,使用浙江产手工皮纸,几乎可以乱真。但是柯罗版印刷作假,不管正面印的如何好,一看背面就明白了,因为印刷术不可能像手绘的画那样有那么大的水分和力量。所以现在用这种技术做的假画都会装裱起来,不让购买者看背面。有的画家自己作假也用印刷术,把一个墨稿用宣纸印刷甚至复印,然后自己再逐张处理,用色、渲染、题款用印,成批生产。用这种办法作假较多的是工笔画和一些动物画。这种假画都力求用原作的材料,近现代的作品不易识别,但古代的字画就是印的再真也能从材料的年代上加以识别。
十是半真半假,把一幅真画按照购买人的意象和喜好进行改造。如今收藏队伍泛普化,本来买主就不是收藏家,有的人有钱就任性,这是现在很时髦的一句话,他才不管是不是名家,原作的立意是怎样的呢,他只要符合自己所好就行。一些画廊为了迎合这些人的心理就会把画改成购买者“想要的”那样,比如把一幅水墨画或者淡彩画改成重彩画。这种伪作往往半真半假,但会严重损坏原作的精神,使一幅好的作品变得不伦不类,实际上从长远来看是大大降低了作品的价位。
其实,在辨别一幅作品的真伪时,材质等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要看它的精神。为什么有人总是说一见到真作品、好作品就好像有一种“气”扑面而来,这气就是意境。美术作品的创作只是作品的第一审美和创作的过程,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当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了感受,这时作品才算真正完成了审美的全过程。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与观众共同完成的,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在不同的观众面前,产生的不间断的审美体验。还以宋代的著名手卷、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当时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动机,我们无法得知,但它无疑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晚期汴京的繁华景象,他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都市面貌,无论从历史上还是政治经济上都是非常珍贵的。但是,不同的观众又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偏向,发出不同的感叹,有的可能会惊叹:原来古开封就是这个样子呀;有的会从构图和章法的角度去审视,感觉在这25.5×525cm的平面上画出了这么大的场面真了不起;也有的会从技法上审视感叹其在人画、界画、山水画的结合方面作的如此和谐和完美。而我有一次被上面的商铺门脸儿的招牌吸引住了,而在这之前我曾多次研究过这幅作品,但更引起我注意的则是构图、透视、技法。这些都说明一幅作品此发的美感体验不一定和作者相契合,就是同一个观众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心境下也都会有不同的美感体验,这就是中国画所说的意和境的美感体验。《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