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羽雪
和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样,“渔灯节”也是民间传统的庆典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烟台开发区沿海渔村,便迎来了喜庆的渔灯节。这是当地所特有的节日习俗,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渔灯节那天,当地渔民大宴宾朋,豪祭大海,为新的一年祈福纳祥。这一地方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祥乐熙和,声势浩大,已成为一年一度渔业生产的开工仪式,更反映了渔家企望丰收,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渔灯节里,渔村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喜气洋洋,像过大年一样热闹。渔家中午大摆酒宴,吃酒庆祝,午后便带上供品,携各方亲朋,载歌载舞,一路鞭炮齐鸣,盛装涌向海港“祭海”。
海港码头,“祭海”渔民与观光游客,已是人山人海。数百艘渔船装扮一新,紧紧相依,所有桅杆、吊杆上挂满大红灯笼、彩旗和鞭炮。船头点上渔灯,摆上供品,场面喜气壮观。供品有猪头、个头很大的鱼、饽饽、酒菜等。渔民在猪头上洒一点猪血,给盛供品的“柳斗”系上红绸彩花,寓意“发血财”、“挂彩”(财)。
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渔民们腰系红绳,开始扭秧歌,敲锣鼓,一阵子过后,他们把酒洒在甲板和海里,把香纸烧了投向海中,然后心里装满虔诚和祝福,按辈份一一朝船头供拜方向叩拜“海神”。渔家专业秧歌队及鼓乐队乘势助兴,霎时气氛推向高潮,万挂鞭炮,千颗礼花,将整个渔港淹没,千万盏渔灯也渐渐飘向无边的大海。
渔灯节是从传统正月十五闹花灯习俗派生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最初,烟台开发区沿海一带渔民,只在正月十五这天送灯到“海神庙”、“龙王庙”。他们祭拜的海神对象是“海龙王”和“天后”。“天后”起源于南方沿海,又叫“天妃”,南方尊称“妈祖”。相传,数百年前的一个夜晚,几只渔船在茫茫大海迷失了方向,风大浪急,渔民们随时都有被海浪吞噬的危险。此刻,一盏渔灯出现在海面上,他们便随此灯航行,平安来到了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初旺村,这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后来渔民们就选定正月十三,把灯送到海上,祈盼全年一帆风顺,平平安安,鱼虾满仓。
渔灯节,是烟台开发区渔家典型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祭祀活动,更具鲜明的渔家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在,具有浓郁胶东海洋文化的烟台市渔灯节,在政府的扶持下,特色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富,已成为当地渔村隆重的民间文化娱乐和节庆活动,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观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万盏渔灯红透半边海”。我的故乡,烟台开发区沿海的一个小渔村,每年正月,我都会念及生活在海边的父老乡亲及割舍不断的亲情和乡韵,还有那故乡的渔家节日——渔灯节。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