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带动创新发展
——对实施“标准化+”战略助力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 张爱军
当前,标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实施“标准化+”战略,就是哪里需要提升就把标准化活动延伸到哪里,让“标准化+”效应贯穿在各行各业,使之成为深化改革、提升质量、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对此,山东莱芜市一直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实施“标准化+”战略是助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
实施“标准化+”战略是助力供给侧改革,实现标准化与装备制造、技术创新、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一是实施“标准化+”战略领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一些企业的产品标准和质量档次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必须要通过标准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实施“标准化+”战略领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根本动力。三是标准引领是优化政务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抓手。莱芜市在今年迎接国家卫生城复审考核中,市委市政府坚持标准引领,强化标准把关,把《国家标准城市容貌标准GB50449-2008》、《国家卫生城市暗访调研评价表》等标准当作一把尺子,量差距、找弱项、抓整治,在卫生城创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群众满意度高。
实施“标准化+”战略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具有现实基础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从莱芜市来看,2013年以来,莱芜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标准经济战略,大力实施“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围绕农业、工业、服务业、外贸、城镇建设等五大领域深入开展“寻标、对标、提标、达标”和标准引领竞赛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依托标准引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莱芜市围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了“三个转变”。大力推动农村合作社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由农业标准化由典型示范向全面拓展的转变。以创建明利蔬菜种植农业合作社标准化示范区等5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为依托,大力实施“合作社+标准+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的转变。加快农业成果转化,推进由低端产品向高端特色产品的转变。
二是依托标准引领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申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莱芜市企业正牵头组建两家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鼓励7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主导或参与起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积极打造“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标准运作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1家企业为主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8项,22家企业为主或参与制定省地方标准50项,16家企业为主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42项。
三是依托标准引领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化。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中介服务、文化旅游等方面,该市制定了63项企业标准,1家企业承担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4家企业被列为山东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创建了5个山东省服务名牌,提高了城市软实力。
四是依托标准引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建筑质量标准化,建立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核心的建筑企业标准体系和覆盖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标准监管评价体系,完善标准执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强制性标准,确保标准执行率100%。5年来,莱芜市共获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泰山杯”奖15项。
五是依托标准引领提高社会整体管理水平。该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出台《莱芜市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制定了城市管理领域19个方面105项具体标准,建立了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促进了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被确定为省级城市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市。
运用“互联网+”模式实施“标准化+”战略
一要注重政府推动。目前,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要强化主体示范。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拓宽标准覆盖使用领域,催化“标准化+”的马太效应,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引领企业严格执行标准,使标准化管理中的每一个决策都要有法可依、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章可循、每一项考核都有依据、每一项工作都有标准,真正做到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引导各行业、各企业积极采用高水平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缩短技术差距。要强化标准创新,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主动参与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工作,加快实现由被动执行标准向主动参与制定标准转变,增强市场“话语权”,打造知名品牌。
三要加强执法监督。紧扣供给侧改革,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执法的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在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加强标准实施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让大众监督的正能量倒逼标准化工作水平的提升。
四要广泛发动群众。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态文明、消费升级和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必须要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让更多的创业创新者追求高标准、打造高质量,提高“标准化+”在生产经营和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和普及率,使标准化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千家万户,形成政府重视标准、部门推广标准、企业提高标准、社会关注标准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市标准信息研究所)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