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23日本报《市场监管》周刊5、6版刊发的有关《沪州老窖打输官司》及《沪州老窖二曲,到底是什么酒》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白酒企业如何诚信经营、什么是质量安全的白酒、白酒行业还有哪些乱象以及纯粮食酒和勾兑酒的区别是什么等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为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我们特别搜集了有关媒体关于白酒产业的报道,以飨读者。
“这对消费者非常不公平”
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为5亿酒民发声
“全国5亿酒民的安全健康比经济增长重要若干倍!”在3月22日由汾酒集团与微酒联合主办的第4届中国酒业营销趋势论坛上,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在阐述白酒行业发展基本逻辑之时,说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此次论坛于春季糖酒会前夕在成都召开,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位经销商到场聆听。
李秋喜在讲话中阐述了“固态制曲、固态发酵、固态蒸馏”的传统工艺白酒与勾调食用酒精的新工艺白酒在文化内涵、附加值、品质方面的显著差别,在所谓的“消费者主权时代”,消费者却不清楚自己购买的是否为新工艺白酒,这对消费者是非常不公平的。他进而提出了白酒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把传统工艺白酒和新工艺白酒明确区分开来,真正给消费者营造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市场环境。
对于行业乱象,李秋喜指出,只有传统工艺白酒才能称之为“国粹”,白酒行业的责任首先在于为消费者提供好产品,其次是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再次才是经济效益的增长。好的白酒产品应该是“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体,没有工匠精神的营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李秋喜强调,汾酒作为“中国酒魂”,颁布并执行史上最严的企业内控国际标准,是行业国际标准的引领者,对消费者做出了最负责任的承诺。汾酒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主线的发展之路。
汾酒集团市场部部长、汾酒集团酒业发展区公司副总经理杨波在发言中指出,在一个空前开放又空前混沌的时代中,白酒企业一方面要保持自身定力,专心致志地去研究消费者,打磨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另一方面,白酒企业必须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为消费者创造更丰富的消费价值,围绕“健康”和“快乐”两个中心,通过改造饮酒过程的体验,把饮酒变成适度放松、愉悦身心的休闲健康活动,同时要加强白酒酿造工艺的体验和历史文化的创意。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不做酒盲 从认识特曲、头曲、二曲……“X曲”酒开始
眼下,随便逛逛超市的酒水区,什么泸州老窖特曲、头曲、精致二曲以及郎牌特曲、兰陵大曲、枝江大曲……以各种“曲”来标记的白酒品牌越来越多,可是,爱喝酒的你了解这些酒背后“玄机”吗?
这么多“X曲”酒究竟是依照什么标准划分的?
说法一:按接酒时间先后命名
“曲”在酿酒过程中起到糖化和发酵的作用。
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的原料主要是小麦和豌豆,而小曲主要是米粉和麸皮,在经过发酵之后,所产的酒分别被称为大曲酒和小曲酒。
头曲、二曲、三曲等称谓是根据接酒时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叫法,也就是发酵、贮存时间长短的命名。所以,酒蒸馏之后,出的第一段酒为特曲,随后的酒就叫头曲、二曲。这种命名也叫做量质定级,其中规定特曲贮存3年、头曲贮存1年、二曲贮存半年。
从酒质上来说,特曲好于头曲,头曲好于二曲,这种评价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特曲、头曲、二曲的价格依次越来越低。
说法二:根据“曲”的质量好坏命名
这种说法是指,品质最好的酒曲可被称作“特曲”,而后依次是“头曲”、“二曲”、“三曲”。
据悉,改革开放前,酿酒技师和作坊老板们都很淳朴,就直接用酒曲的等级来划分并命名白酒,因此特曲、头曲、二曲、三曲等渐渐也成为了白酒的产品名称。当然,酿酒所使用的酒曲的品质越好,酒的品质也就越高。
不论是按照馏分说,还是按照曲药质量说,其实都是根据质量定级,特曲、头曲、二曲、三曲的质量是依次递减的。实际上特曲、头曲、二曲、三曲都是大曲酒。
说白了,这是根据传统白酒酿造工艺而形成的一种叫法,换句话说,能这样命名的白酒,毫无疑问必须是固态发酵的纯粮食酒。
不过,消费者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行业内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市面上这样命名的产品,更多的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利用人们的固有认识偷梁换柱、混淆概念,以达到提升销量的目的。
(来源:九州糖酒网)
食用酒精勾兑白酒错把倒退当进步
□ 鄢文松
1999年11月30日,国内不少报纸刊登了中国白酒专业协会负责人,在武汉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的部分内容。其题名为,《中国白酒协会会长揭“老底”,七成白酒采用酒精勾兑》。在文章中,提及部分“鲁酒”和“皖酒”的厂名。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哗然,“鲁酒”率先对此表示异议。据湖北《楚天都市报》报道,山东省白酒协会黄会长透露,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副会长沈怡方已就此事向山东酒业进行道歉,并表示要采取补救措施云云。
同年12月16日,《经济日报》A2版头条刊登了杨志琴、韩冬冬的文章。标题是《食用酒精勾兑白酒——倒退还是进步》。通篇文章列举了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几位白酒专家的意见。实质上,代表了中国白酒行业最高权威的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一致肯定了采用食用酒精勾兑白酒应该是白酒工业的进步。
这应该就是黄会长透露的,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将采取的补救措施——给食用酒精勾兑白酒鼓劲。
对长期向消费者隐瞒食用酒精勾兑白酒的行为进行辩解,甚至讲这样是国际领先水平,其实都可以理解。但为了采取补救措施,安抚被点名的酒厂,而用传统工艺不如酒精勾兑白酒纯净、卫生、安全,甚至传统白酒不如酒精勾兑白酒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就不能不让我们这些专搞传统工艺的企业感到意外了。并且各位专家、权威们的见解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的。在此,我就把几点意见拿出来,与各位专家商榷。
商榷之一:
新型白酒(固液结合以优质酒精为基础酒调配、勾兑各种白酒)技术及其产品在全行业内早已得到普及,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揭底”问题。 (摘自杨志琴、韩冬冬文)
说到已经普及,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厂家都在生产这种采用食用酒精、加水、加各种香精的新工艺酒。然而竟没有一家厂家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承认此种事实,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目前的状况是,每一个厂家都在千篇一律地鼓吹自己“研制”了什么新产品。要么是说窖龄长,要么就是某某知名品牌的系列产品。就我个人所知,有的厂家竟连生产白酒产品的设施都没有!就随便“借”得一块“名酒圣地”的金字招牌,宣扬其是什么“佳酿”。或者是收购一批食用酒精和所谓的基酒,一勾兑便成了窖藏了5年、10年或是三星、五星的优质产品。
因此,当大家得知70%的白酒是采用食用酒精勾兑而成时,怎能不疑惑重重、议论纷纷呢?其实,这个“老底”,业内人士和不少经销商早已心知肚明,只是一直在向消费者隐瞒而已。
商榷之二:
新型白酒比传统白酒更益于人体健康,符合人们的健康需求。 (摘自杨志琴、韩冬冬文)
我想,这句话指的是,传统白酒的杂质含量高,不如新型白酒低,因此更益于人体健康。在文中还特地指出了新型白酒不但酸、酯低,可使人神经麻醉的醛、杂醇类含量更低。
其实,传统白酒中确实有近300种其他物质,但其总量仅有1%~2%。这些其他物质比例最大的是各种醇、酸、酯、醛类物质。酸类物质绝大多数是乙酸(又名醋酸)、己酸、乳酸,它们没有一样可以对人体构成伤害。相反的,没有这些有机酸的天然比例搭配,白酒的酒精刺激性就非常强。因此酸类物质低并非100%的是好事。就算是采用酒精勾兑生产,还是要不可避免地按照比例调入这些酸。只不过勾兑的酸类物质恰好是化工产品,它们的安全性才没有任何可以保障的手段。至于酯类物质,在酒精勾兑过程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没有己酸乙酯就不会有浓香型白酒,没有乙酸乙酯和大量的乳酸乙酯就不可能构成清香型白酒的风格。(但我认为,通过加入化工生产的成分,使白酒形成的口味、风格,是远远不能与传统工艺发酵过程中,窖池内自然形成的各种成分带给产品的风味相比的。)更何况浓香型白酒的质量标准恰好就规定了己酸乙酯的起码含量。
白酒产品中真正危害人体的“罪魁”是甲醇和铅。在传统工艺中,只有异常发酵,才可能产生过量的甲醇。而微量甲醇的存在,也确实是所有传统工艺不能避免的客观事实。但所有正直的传统白酒生产厂家,一定会依照国家严格的卫生指标限制进行生产,决不会允许一瓶甲醇超标的产品流入市场。因而,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因饮用传统工艺白酒而中毒的事件。而全国到目前为止,发生的导致消费者身亡的假酒案,全部都是因为错将甲醇当酒精造成的。那为什么数百年来,传统蒸馏白酒存在的微量甲醇从未使人中毒呢?说穿了,人体天生就有一副具解毒功能的肝脏,它真是一个神奇的化学工厂。凡从食物中带进体内的有毒物质,只要在肝脏解毒功能限度以内的,都可以被分解成无毒的物质进而排出体外。以酒精为例,当酒被喝到胃里以后,迅速进入小肠。之后通过血液被吸收进肝脏,再通过酶的作用,将酒精分子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转化为乙酸,进一步就会被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每分解一次,就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被身体利用。
我们每天食用的各种食物都不会是100%的无毒物质,例如蔬菜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但也含有不少的草酸。草酸与其他含钙食物在一起会生成草酸钙,这种钙绝不是对人体有益的。所以,依据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规定来看待传统白酒内的所谓杂质,才是有科学依据的做法。
铅的含量是所有白酒厂家都应该非常小心的事。按理说,按照传统工艺,白酒产品铅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使用的工具(冷却器、容器等)。过去一般的小酒厂使用锡制的冷却器因而带入铅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国家卫生部门一直在进行严格的测查。现在的白酒生产企业基本上淘汰了锡器。所以说,大多数的传统名优酒厂出产的产品,所含的铅成分是不会超标的。
能使人神经麻醉的不是醛、杂醇类物质,反而是酒精本身。因白酒内含的醛种类较多,其中主要是乙醛。诚然,它们的存在也构成了酒体的香味,但过量的乙醛恰好来自于酒精勾兑过程。为了除杂,必须采取过量氧化的方法。这是某些白酒喝过会“上头”的原因之一。所谓杂醇,是指除乙醇以外的甲、丙、丁等醇类。由于含量太低及危害性低,虽在白酒卫生标准中也有规定,确是传统工艺非常容易控制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所谓新型工艺白酒会比传统白酒更益于人体健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用这种说法来否定传统的酿造工艺我认为是十分不合适的。
商榷之三:
新型白酒值得倡导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的高科技含量……目前我国新型白酒已经实现了机械自动化生产、电脑操作控制和微机勾兑……实现了产品的色谱分析检测。高新技术已成为新型白酒最可靠的质量保证。 (摘自杨志琴、韩冬冬文)
事实恰好相反,新型白酒的酒精勾兑技术几乎谈不上有什么科技含量。业内人士都应非常清楚,传统工艺的制曲过程需要控制曲房的湿度、温度,发酵过程也必须监控。大多数先进的企业已经用电脑操作,实现了自动化。至于微机勾兑在大多数传统工艺的企业,是用先进的色谱仪将库房陈酿过的酒的数据输入电脑。在勾兑时能查出各个容器内不同的酒质,而迅速确定标准出厂的合理搭配的量。这就是传统工艺企业所需要的全部高科技。但使用这些先进的仪器,并不能完全说明传统工艺白酒的科技含量。而采用酒精勾兑工艺,不需要发酵,自然也不用制曲,只是按已知的配方勾兑进各种使产品有不同风味的化工原料就可以了。负责任的,勾兑好以后,取样检测是否符合卫生指标、质量标准,顶多有一台色谱仪也就够了。不负责的,几口大缸、人工搅匀也就是了,根本谈不上什么高科技。至于自动化,加几台酒泵,连在一起,节省人力就行了。
商榷之四:
关于节约粮食
白酒协会的专家们提出的,推行采用酒精勾兑白酒的最大理由是节约粮食。这个观点是计划经济年代的遗留物。但看得见的是,随着白酒行业采用酒精勾兑生产的比重迅速增加,东北高粱的价格直线下跌。因为高粱这种农产品,就现在的生活水平看,除作为酿酒原料外,别的用处相比之下就小得多了。能够将高粱进行深加工,从而获得最大附加值的最大途径就是按照传统工艺酿造白酒。真不知道,当白酒全部采用新型工艺生产后,农民们辛勤劳作种出的高粱做何用途。
商榷之五:
关于酒精并不可怕,只要它能“食用”的问题。
如果是这样,那么事情就可以简单化了,全国包括名酒厂在内的4万多家白酒企业,将酒厂改名为酒精厂就行了。但如果是这样,目前市场上经常看得见的10年、30年陈酿的价格,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卖到上万元了。反正不论白酒中有200种也好、300种也好的其他物质,它们都占不到总质量的1%~2%,剩下的不都一样?
当然,食用酒精是可以喝的,对人也没有什么危险,可是恐怕再也卖不出好价格了。中国人喝白酒,不仅仅是为了生存的物质需求,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对美好享受的追求。这种美好应该是建立在酒美的基础上。这自然包含了酒本身的色、香、味,更包含了大自然所赋予、所恩赐的包括贮存时间在内的白酒内部结构所起的无法言传的微妙变化。这种感觉,用酒精勾兑的新型工艺怎么可能做到?!换而言之,如果酒精仅能食用并不可怕的话,中国的那些历史名酒、国宝名酒,还是早早撤出白酒行业为妙。
(来源:生活时报)
编后:
背景链接
酒企扎堆“健康酒”涉嫌概念炒作
2012年以来,白酒行业陷入持续下滑的调整期,酒企和资本方纷纷发力“健康白酒”市场,以应对行业困境。
今年全国春季糖酒会期间,多家酒企推出了“健康酒”产品,其中洋河酒厂将推出健康白酒“双沟莜清”,但何时正式面向市场还未确定。另据报道,洋河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战略产品“微分子酒”,同年即在江苏省13市完成铺货。
在推出“健康白酒”产品时,许多企业以保健、养生为卖点,但其保健功能与市场前景仍受到业内质疑,恐涉嫌概念炒作。
无实验数据支撑
知名品牌营销专家李光斗曾对媒体表示,高端白酒市场量价齐降,重视品质和消费者成为白酒转型的共同选择。未来一段时期内,养生、健康将是白酒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然而仍有业内人士质疑,酒企所宣称的“健康”、“养生”概念并无数据支撑,企业是在自说自话。
新京报记者发现,一些“养生白酒”宣称在酒中添加了“健康养生因子”,能对亚健康和患病人体进行全方位调理;有的产品声称对传统白酒发酵工艺进行了“革命性的调整和创新”,如洋河微分子酒等。
不过,针对这些所谓的保健、养生功能,许多企业并未给出确切的实验数据。如在洋河股份官网,其微分子酒宣称具有三大特点:分子量小、微量成分多、健康元素多,但分子量、微量成分和健康元素具体内容语焉不详,也无明确的实验数据支撑。
一些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宣称具有保健或预防功能的白酒并非保健酒,不能明确说出“养生白酒”与“保健酒”的区别,只是反复强调“优于保健酒”、“不强调保健功能”等。对于产品“如何优于保健酒”,这些负责人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健康白酒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但在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中,均没有“健康白酒”的明确定义。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副所长高惠君曾对媒体表示,“要么是食品,要么是保健食品,功效食品是企业自己建立的概念,没有专门的国家分类标准认可。”
老子养生酒负责人刘晓光曾表示,养生酒市场存在瓶颈,其中之一即是消费者对养生酒认识迷茫,“在消费者看来,保健酒就是养生酒。但事实上,养生酒与保健酒并不相同,保健酒产品功能单一,而养生酒则在人体中更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全功能养身作用。”
而多位接受采访的消费者表示对这一解释仍不理解,多位推出健康酒、养生酒的酒企相关负责人类似“更高级的保健酒”的说法并未令人信服,也并未讲清与保健酒的区别。
宣传保健功能
调查发现,这些打着“健康”、“养生”旗号的白酒产品大都未获得国家保健食品的审批与认证,产品包装上也没有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不过类似“阴阳调和”、“保护心血管”、“降低胆固醇”、“缓解肠胃脾脏的病症”等宣传随处可见。
我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必须经过必要的动物或人群功能试验,证明其具有明确、稳定的保健作用,配方的组成及用量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具有明确的功效成分,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此外,凡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卫生部审查确认。
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蒋卓勤认为,不是保健食品就不能宣传功效,否则就是违规,“普通食品不能宣传功效,如果这个产品有功能,为何不去申请保健食品认证,通过审批证明这些功效?”
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认为,健康白酒非保健品,属于普通食品。普通食品不能宣称具有保健及疾病预防功能,因此健康白酒有关降“三高”等功能宣传实际上违背了相关法律,涉嫌欺诈消费者。
前景不被看好
尽管多家酒企宣称对健康白酒市场前景充满信心,认为“健康白酒属于中国5000亿元容量的大市场”,是大健康产业背景下的一大朝阳产业,但面对此轮白酒行业刮起的“健康热”,多位业内人士明确表示并不看好其前景。
一位北京地区的白酒经销商表示,他并不看好健康白酒,其最核心的问题是过高估计市场需求。“对于白酒中添加营养成分的做法,消费者不一定会买单。同样的保健需求,消费者可以选择去吃保健品或营养品,这样更直接更有效,而没必要通过喝酒来摄取里面的添加物质。”
此外,对于酒企所宣称的与保健酒进行差异化竞争,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并不存在。“在消费者认知当中,养生酒、健康酒与保健酒没有什么区别,是一回事儿”,酒仙网董事长郝鸿峰说,目前市面上推出的养生酒、健康酒与保健酒之间的区别,仅仅是“有没有通过国家保健品认证”。
“白酒的健康化发展方向值得肯定,但打着‘健康’旗号去忽悠消费者的这种做法不对”,肖竹青认为,顺应健康化发展的方向,企业应在严把酿造原料、选用有机原料、建立原料可追溯体系和进行工艺创新等方面下足工夫,同时还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建立诚信健康的市场环境。
(来源:新京报)《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