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在5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有一个词语非常引人关注——品质革命。考虑到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那么“品质革命”的所指十分清楚。
事实上,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经过近期舆论的热议,人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品质革命”的气息了。此次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赢得大市场”,这就意味着,“品质革命”的大幕已经开启。
“品质革命”是“中国制造”实现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已是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产品往往居于价值链低端,甚至被视为“地摊货”。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信誉,相比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使用中国货就是图便宜,已成相当多消费者的刻板印象。而另一个现实却是,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但市场供应产品的品种少、质量差,远远跟不上这种需求。近些年国人出境抢购、海淘代购兴盛、进口商品猛增等现象均说明了这个问题。需求升级与低端供给所产生的最大矛盾就是产能过剩。若再不发动一场提升品质的革命,中国的产能过剩将越来越严重,极大掣肘中国经济跨越发展。
但革命应该从哪儿革起呢?李克强总理在此次会议上指出,提升消费品工业不能依赖计划经济思维,重点支持和扶持某些产业和产品,而要认真分析问题,找准工业消费品质量“上不去”的症结所在,运用市场化方法,引导和促进企业推动消费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总理所谓“运用市场化方法”,其实就是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而“品质革命”,就要从市场开始,在市场进行。
企业是市场主体,“品质革命”自然就要求企业肩负起主要任务。放下赚快钱的浮躁,把工匠精神注入血脉,舍得投入,敢于创新,生产出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变化的品种丰富多样、品质高端优良的消费品,这是企业必须要做的事。但问题是,目前的市场并非一马平川,而企业身上也还有一些无形的束缚,这都会影响企业进行“品质革命”的热情以及最终的效果。李克强总理说,因为制度性交易成本太高,企业只能降低必要的成本投入,从而也就降低了产品质量。也就是说,各种税费、办证等制度性交易成本作为企业背负的沉重负担,是影响其“品质革命”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品质革命”也必须把这个负担革掉。
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品质革命”也是政府职能的革命。李克强总理在会上强调,促进消费品工业升级,需要政府的支持,但这个支持一定要支持到点子上,“关键还是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就要求政府要完善市场准入,取消不必要的审批及目录和不合理收费。而职能部门“盖章”的权力放开,并不意味着监管责任弱化,而是相反,更要加强市场监管。要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严打假冒伪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正如有学者所言,推动“品质革命”,唯靠改革。当政府以工匠精神谋划和推动“放管服”改革,创造和守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方能以工匠精神专注于产品,“品质革命”方能渐成大观。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