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生”谈经验 “后进生”谈改进
四川省“质检利剑”春季农资执法打假会商成效明显
□ 本报记者 龚志伟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次肯定是我们错了,对不起!如果今后再次抽查不合格,请执法部门严厉从重处罚!”——说这话的是一家不合格化肥生产企业的法人,他在四川省2016年“质检利剑”春季农资执法打假会商暨农资企业约谈会上,心情沉重地作了以上陈诉。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包括省市县质监、工商、商务等部门代表和农资生产企业负责人、质量义务监督员等。而这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就是约谈在此前“质检利剑”春季农资执法打假行动中被抽查不合格企业负责人。在大会上的表态发言中,他们真心认错的态度、提升质量的决心和承诺,让与会者深有感触。而优秀企业的经验介绍、专家学者的分析帮助、执法部门的政策宣讲,更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对合力保障全省农资特别是化肥质量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今年以来,四川省质监系统在该省范围内精心部署开展“质检利剑”春季农资专项执法打假工作,狠抓源头治理,突出打防结合打建结合,不断提升农资产品质量,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农资市场经济秩序。重点要求各地推动农资执法打假工作从重案件数量向重执法办案质量转变,从重查处罚没向重综合整治转变,从重执法惩戒向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转变,从单一执法向多元共治转变。3月10日,还专门邀请成都、德阳、眉山、自贡等6个市局和稽查分局的领导专题研究,专题部署,切实推动“质检利剑”春季农资打假向纵深发展。
在“质检利剑”行动中,四川省质监系统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开展“进千村,入千户,抽千样”行动。各市州对辖区内使用的农资产品开展免费检测,重点加大对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使用农资产品的免费检测,积极推广现场快速检测并当场公布检测结果;有的市州还专门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设立咨询服务台,向农民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宣传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和识假辨假知识;各地建立了农资案件举报、受理、处置、反馈的快速通道,对跨区域、职能部门之间案件信息及时通报协查,健全执法打假执法协查机制,现场接受农民举报,积极扩大案源。
与此同时,他们还加大化肥标识标注为重点查处与整治,围绕“风险监测、网上发现、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监管机制,开展电商农资产品打假,并大力推进“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工作,以承诺企业为重点,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执法打假工作的有效性。
今年“质检利剑”春季农资执法打假专项行动以来,四川省共执法打假下乡1364个,入户4491户,检查农资企业229家,执法抽样827个,抽检不合格样品92个,立案查处144件,其中化肥立案查处83件,查获农资案件货值64.6万元,减少农业生产损失107.87万元。接受群众咨询、举报共3113起,组织宣传活动238次,开展农资专项督查督办35次。
据四川省质监局稽查总队总队长车猛介绍,从今年农资执法打假情况看,该省农资质量总体状况较好,未发现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问题。但部分农资企业存在总养分、有效磷等指标不合格,产品标识、委托加工、贴牌生产不规范,成品冒充待检品逃避执法监管等突出问题。为此,这次会议专门约谈了4家问题企业,其中有不按GB18382-2001标准标识的;有总养分不合格的;有总养分虚假标识的;甚至还有超范围生产(无证生产)的,就是希望被约谈的企业要认真反思,彻底整改。
会上,对不合格的原因,被约谈企业的法人们开始给出了管理不善、客户与经销商要求、错将原料比例弄错等客观原因,但参会执法部门与众多代表却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产品合格与不合格的问题,企业连起码的信用承诺和质量诚信都做不到,还有资格谈执行国家标准,还有资格谈产品质量吗?对得起农民兄弟吗……猛烈的“炮火”,让被约谈企业的法人们“红了脸、出了汗”,有的甚至以手掩面,表情尴尬而痛苦,均表示了改正错误的决心、保证质量的承诺。
会上,四川省质监局稽查总队要求出现问题企业立即整改,限期3个月内(时间从当天会议起算),整改完毕并向当地质监局(市场与质量监管部门)写出整改报告。今后,凡是不严格执行GB18382-2001标准的,甚至故意违反和恶意虚假标识的,坚决依法严惩。
在这次会议上,除了讲形势、找原因、敲警钟,大家还一起谈质量、想办法、谋未来。新都化工、金象赛瑞化工、四川美丰化工公司等优秀大型企业的先进经验介绍,无疑给行业树立了质量诚信的标杆和榜样,更让不合格企业找到了巨大的差距、学习的方向。
“未来化肥行业必然是大型化、集约化,对一些小化肥企业来说,只能走差异化、特殊化的道路。”四川省危化所副所长、著名化工专家游戎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据他介绍,过去该省大小化肥企业有200多家,经过多年市场与政策淘汰,目前只有几十家了,但从行业发展前景看,其中多数未来的日子都不好过,甚至要被淘汰。因此,他也为小化肥企业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并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将工作QQ群告诉了大家,承诺将给予相关的指导和帮助。
此时,一些小形化肥企业、特别是被约谈企业老总们紧锁的眉头才慢慢舒展开来……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