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水明
据有关报告显示,尽管我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人口、社会和科技发展等因素将在未来5年为我国带来2.3万亿美元的消费增量,并推动消费市场的转型。可消费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品质不佳一直是国产品牌的软肋。甚至连马桶盖、圆珠笔、菜刀等日常生活必需品都显得有些“技不如人”。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等为重点提升消费品质量。中国消费品市场正掀起一场“品质革命”,以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的华丽转身。
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离不开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日,笔者读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在国内知名家电企业上班的年轻人,为了研发制造出技术和质量均超越日本同类产品的电饭煲,他每天要煮100多锅米饭,以至于后来他只要闻一闻,就知道米饭煮得怎么样,哪里还有优化的空间。中国有1000多种大米,每种大米的口感和特性都不一样,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日本。为了煮出一锅好米饭,“煮饭哥”所在团队详细绘制了一幅“中国大米地图”,为每种大米都绘制了最佳烹饪曲线。
如此令人感动的故事,让人无法相信中国产品技不如人。现在,一些国外著名品牌的产品就在国内生产,他们的品牌在全球制造业中“叫得响”,离不开中国工人精益求精的劳动。而在家用电器这类产品上,说中国产品技不如人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在许多技术上,中国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制造”换不来国人的青睐,更多时候,不是“中国制造”品质不如人,而是中外品牌存在的档次差。我们应该拿同样价位的产品去比,而不是拿着1000元乃至更低价格的去和5000元的同类产品相比。可是,回到产品品质上来,1000元乃至更便宜的产品,国内企业能否做到质量和技术都是一流水平吗?
事实上,中国企业并不缺一流技术的人才,也不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许多在全球名牌中响当当的国际大牌产品,都是中国工人生产出来的。可问题是:同一个地区,同一批工人,为什么生产出了截然不同品质的产品?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在营销这一块,始终坚持“物美价廉”策略,低档次商品充斥市场,成为商品消费主流。而当中国消费者富裕程度超出了市场的预期,特别是一部分消费者有了追求更高品质产品的巨大需求时,中国企业在开拓国内市场中仍然采用老一套低价竞争的策略,这种违背市场转化规律的商业判断,把“中国制造”逼进了“死胡同”。特别是假冒伪劣、质量不佳的消费品伴随着低价竞争让“中国制造”蒙羞。
围绕着“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不仅需要“煮饭哥”那样的“工匠精神”,将简单的产品做精做细做到极致,做出令人信服的高品质、高品位,更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追求市场消费潮流上,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自己的产品时,必须以国际一流的工艺、标准、手段来管理企业生产全过程,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的对标,让“品质革命”成为中国产品提档升级的新动力。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