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华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品牌意味着市场份额甚至生存发展空间;对于国家和地区而言,品牌反映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当前,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更好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专门出台了《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部署“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力争“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事实上,早在今年国务院发布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中,就已经把品牌工作列为了“主角”,5大方面的工作——增强质量和品牌提升的动力、优化质量和品牌提升的环境、培育质量和品牌竞争新优势、夯实质量和品牌提升的基础、实施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全部围绕质量品牌展开和部署。现在,国务院再次专门出台文件,部署品牌工作,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品牌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奋起直追。
在《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中,国务院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政策法规环境、切实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3项主要任务;大力实施品牌基础建设工程、供给结构升级工程、需求结构升级工程3项重大工程;净化市场环境、清除制约因素、制定激励政策、抓好组织实施4项保障措施,可谓是全方位部署了如何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供需两端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国务院专门提出了要设立“中国品牌日”,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主要方式是鼓励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平面、网络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公益宣传;定期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重点出入境口岸设置自主品牌产品展销厅;在世界重要市场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巡展推介会,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设立“中国品牌日”,这意味着“中国品牌”将成为国家的一张“名片”,也意味着品牌战略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众所周知,在中国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中,“中国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标识和符号,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经济、认识了中国产品、获得了全球市场,也从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的形象。但令人尴尬的是,尽管作为制造业大国,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在世界品牌百强中,中国只有华为、联想两个品牌入围。尽管这其中有品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品牌的实力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不相称。随着国际市场正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品牌之间的高端竞争,中国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中国品牌”走向全球。
打造国家层面的制造品牌形象,其实早已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他们普遍的做法包括加强商标、地理标志、原产地标志等品牌建设,比如瑞士长期坚持在其优质商品上增加“白十字”国徽图案,印度政府也提出打造“印度制造”国家品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品牌事业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品牌总体实力依然不强,在国际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经济贡献率等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短板。主要体现在: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价值较低;自主知名品牌少,发展相对滞后;品牌寿命短,产品质量不高,总体上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自主品牌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把这些举措措施落到实处,推动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中国自主品牌笑傲全球市场,实现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