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形象的新标签
重庆多措并举加强品牌建设 持续提升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 本报记者 蒋维胜
“重庆造·高品质”渐成重庆市区域品牌形象的新标签。
中国质量报记者调查采访发现,近几年来,重庆市多路并进,持续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奖评选表彰、重庆名牌产品认定、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等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品牌价值评价,培育了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着力提高了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有力优化并塑造了“重庆造·高品质”的区域品牌形象,为推进该市产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升品牌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
“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着力打造以市长质量管理奖为代表的这块质量领域金字招牌,这是我市加强品牌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重庆市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宗清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是市政府授予在质量发展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的最高荣誉,采用的评价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有影响力的质量经营模式,被世界公认为经营质量的国际标准。因此,评出的企业,无论在经营管理水平,还是在经营绩效以及其他方面,都应是全市企业中的佼佼者,堪称行业楷模。
据了解,自2009年设置该奖并启动实施首届评选以来,已成功开展5届评选,累计培育市长质量管理奖企业19个,市长质量管理奖提名奖企业10个。2014年在全面清理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背景下,重庆市委、市政府将该奖纳入常设奖项。
而重庆市所辖区县也积极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2012年,南川区在全市率先设置并开展“区长质量奖”评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5个区县建立了政府质量奖,38个区县及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全部建立了质量奖励制度,争取质量工作相关扶持政策117项。
几年来,重庆市及区县质监部门严以律己,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高要求推动着质量管理奖评选工作,引导、推动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评选出的长安汽车、重庆齿轮箱、力帆实业等市级获奖企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其中长安产值已突破千亿元,西南铝、庆铃也成功进入“百亿元俱乐部”,宗申动力、力帆实业等还积极参与品牌价值评价并在全国同领域、同行业位居前列。
尤其可喜的是,2014年8月1日,重庆市人大审议通过《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其中明确“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推动自主品牌建设”。2015年,市政府修订《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评选办法》,分别将市长质量管理奖和提名奖奖金额度由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由20万元提升到50万元……全市品牌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而重庆市推进品牌建设的另一条路径,不得不提已经实施23年的名牌发展战略。1993年,重庆市政府公布实施《重庆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并正式启动实施名牌发展战略。23年来,重庆名牌产品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名牌产品拥有量不断壮大,名牌产品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名牌发展战略得到了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普遍认同。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培育重庆名牌产品2502个,其中有效期内614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930.92亿元,实现利税149.12亿元。涌现出力帆摩托、重庆机床、海扶聚焦超声波治疗仪等众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提升了重庆城市品牌与竞争力,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升级。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企业从单纯为评名牌、要名牌已转变到通过创名牌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持续提高名牌产品的公信力和美誉度。”重庆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称,运用名牌奖励政策,拓展名牌认定范围,改进名牌产品认定工作机制,严格名牌产品认定标准,积极引导企业培育、发展名牌产品,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已开始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名牌产品聚集,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一条质量创新、品牌发展之路。
除此之外,重庆市还积极开展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作为打造区域品牌形象的路径。一方面,把质量提升、培育品牌作为重要内容,围绕集中度高的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及农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4A以上等级的旅游区等,积极开展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品牌价值评价等工作,全面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推动自主创新,提升质量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该市的两江新区、南岸区、武隆县已成功申报创建“全国仪器仪表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商旅服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森林生态休闲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并均已完成筹建工作,目前已按创建要求上报验收申请材料,等待质检总局最后验收授牌。另一方面,该市的渝北区和九龙坡区先后顺利申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目前渝北经过近两年的创建,已经完成预验收并准备向质检总局正式申请验收授牌。
“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品牌价值评价,企业当之无愧是最大的受益者。”重庆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3年来,该局通过开办专题讲座组织企业学习文件及相关标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赴企业实地帮扶,为企业诊断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附加值。全市累计推荐了川维厂、三峡油漆、宗申摩托、美心集团、重庆力帆、鸽牌线缆等多家企业和武隆仙女山品牌示范区参与品牌价值评价,其中武隆喀斯特旅游品牌示范区的品牌价值达到93.17亿元,在全国同类评价中位居前茅。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