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升级,是实施“中国制造 2025”、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夯实工业发展根基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标准引领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今后抓好标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年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在讨论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时,李克强总理就曾指出,要对接《中国制造 2025》,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动一些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并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标准,力争到2020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
从装备制造到消费品质量提升,为什么总理一再强调标准引领?答案其实很简单。
当今全球市场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标准的竞争。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就意味着市场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标准也是一种游戏规则。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标准先行的特征尤为突出。“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专利,一流企业卖标准”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而是市场残酷竞争的总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标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唯有重视标准工作,在标准制定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才能真正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制造强国须标准引领,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必须有高标准支撑,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不过,就当下形势看,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最近两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占全球1/5,名列第一,但量的优势却始终难掩质量特别是品牌方面的竞争劣势。我国制造业一直存在着大而不强、知名品牌少、产品品质不高甚至质量不达标的瓶颈问题。这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剖析背后的原因,标准上的巨大差距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标准9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我国占比仅1%。由此可以想见,在缺少标准话语权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会处于多么不利的地位。而翻看德国“工业4.0”实施建议,人们会发现,有8个优化行动领域都把标准化列于首位。面对一边是中低端产能过剩,一边是中高端供给不足,一边是国货库存积压,一边是国人在全球扫货的客观现状,我们该怎么办?必须重视标准工作。要通过行业标准引领产业方向,以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这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一环。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在本次会议上再次指出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高标准。重视标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的产品,才能淘汰不达标产品,也才能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们相信,此次会议关于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相关部署,将有利于推动标准引领作用的发挥,实现“标准+”的效应,从而带来“质量+”的良好结果。我们也期待,以标准引领推动消费市场向中高端发展,可以引导带动装备制造企业主动提高设备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工艺水平,促进“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从而加快完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