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谈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的创建

2016-10-27 08:37:03 中国质量新闻网

做质量文化建设的推动者传播者

——谈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的创建

□ 罗万里 潘多俊

8月25日,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开馆,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莅临参观并点赞;9月12日,支树平又为宁夏质监局编著的《画说质量》作出批示,褒奖其“既有质量,又有分量”。历时一年构思、创作和建设,西北地区首座质量文化博物馆终于对外开放,“向人们呈现了一幅壮丽辉煌的质量画卷,同时也为社会奉献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教材”,相信其必将在弘扬质量文化、激发质量动能、推动质量强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弘扬质量文化正当其时

质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力弘扬质量文化、推动质量强国是时代赋予质监人神圣的使命。

(一)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新常态下,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新的动力、新的优势亟待培育,质量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质量强国”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实现“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汇聚质量发展共识,形成质量发展合力。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宁夏局积极落实质检总局质量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部署,着手谋划建设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可谓顺应其势、正当其时,为质量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弘扬质量文化必须目的明确。质量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博物馆传播什么始终要围绕目的展开。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由宁夏质监局创建,面向的是全社会,根本目的是为了营造全社会“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围绕这一根本目的,博物馆通过展现古今中外质量发展重大成就,宣传质量在国富民强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参观者高度重视质量发展;通过展现中华民族质量发展历史轨迹,激发参观者树立质量发展信心;通过展现博大精深的质量文化,激发参观者积极投身质量工作;通过展现质量发展基本规律,激发参观者更加科学地开展质量工作。

(三)弘扬质量文化必须把握规律。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播各有其规律性,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注重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是既注重历史总结,又面向未来,深刻理解质量发展规律,大力宣传和推动质量强国战略。二是既注重史料性,以事带史,又注重文化性,以物系文,高度重视博物馆的文化味。不仅要展示质量成就,而且尽可能展示质量文化的丰富内涵。三是既注重古今中外质量发展的宏观性,又体现宁夏质量发展脉络。四是既保持博物馆整体性、连贯性,又注重3个分展厅和各分部的特色。五是既注重质量的专业性,又注重展览的趣味性,采用鲜活生动多样的方式,让参观者一目了然、兴趣盎然、流连忘返、受到触动。

二、弘扬质量文化重点把握三个关系

传播质量文化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只有科学地把握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落地见效。

(一)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关系。中国质量发展源远流长,质量文化积淀深厚。弘扬质量文化要从历史汲取养分的同时,更要挖掘其时代文化内涵。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展示了大量质量发展成就,所用资料力求准确、客观,以确凿的史料宣传质量在国富民强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参观者高度重视质量发展。同时,紧扣质量文化这一主题,不仅专门展出了中国古代质量文化中的责任和诚信两个核心要素,而且在各部分中尽可能揭示质量管理思想和发展规律,尽可能展示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质量文化,使整个展览更加具有文化味,达到启发参观者积极投身质量工作的效果。

(二)专业性和生动性的关系。质量发展和管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将专业的知识生动化是质量文化传播的一道难题。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展出了大量古今中外质量资料,其中,有近1/3的内容为本馆专门提炼、首次展出,力争让参观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有所收获和领悟。同时,考虑到博物馆向全社会开放,展览运用了近千张图片、上百件实物,制作了3段视频,设计了互动环节。理论解读尽可能深入浅出,内容尽可能运用故事,文字尽可能通俗易懂,力争做到喜闻乐见、老少皆宜。

(三)普遍性和特色性的关系。质量文化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别具一格。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立足于中国和世界质量历程,面向未来质量发展。既记载质量发展成就,又分析质量发展要素;既阐明科技的支撑作用,又体现劳动者的价值;既讲述市场和贸易的促进作用,又展现政府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之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同时,博物馆又注重选用宁夏素材,展现宁夏质量发展历程,体现宁夏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

三、弘扬质量文化需要丰富内涵

质量文化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特定的民族文化为背景,一个国家在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物质产品、技术知识、管理思想、行为模式、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因素的总和。理清质量文化内涵,是弘扬质量文化的重要基础。

(一)从历史发展中寻求渊源。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设有3个展厅,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展厅“质量发展”以历史脉络为轴,分为“古代辉煌”“近代觉醒”和“当代复兴”3个版块,展示了我国从古至今质量发展历程,体现了质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辉煌”版块以事带史,分为“天工开物”“质量春秋”“责任至上”“诚信为本”和“匠心永恒”5个部分,分别展现了材料、产品和工程三大质量,责任和诚信两大质量文化要素,以及20位古代质量杰出贡献者。“近代觉醒”分为“师夷长技”和“实业救国”两个部分,展现我国近代工业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100年艰难探索质量的过程。“当代复兴”分为“质量新貌”和“质量时代”两个部分,展现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阶段,我国质量取得历史性的进步。

(二)从技术基础中挖掘动力。第二展厅“质量基础”按照现代质量发展四大技术支撑,分为“正法直度”“量天度地”“信而有征”和“朝督暮责”4个版块,展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法直度”版块分为“中规中矩”和“法脉准绳”两个部分,分别展现了我国古代标准化起源与发展、包含我国在内的近现代世界标准化发展成就。“量天度地”分为“历史传承”“国际计量”“宁夏计量”和“计量应用”4个部分,分别展现我国古代计量辉煌历史、包含我国在内的近现代世界计量发展成就,以及计量在科技、国防、经济、民生等十大领域的作用。由于认证认可从近代真正起源,“信而有征”版块之下未作细分,简洁地展现近现代认证认可发展和作用。“朝督暮责”分为“器物以辨”和“洞察秋毫”两个部分,分别展现我国古代检验检测起源与发展、包含我国在内的近现代世界检验检测发展成就。

(三)从强国目标中探寻路径。第三展厅“质量强国”分为“质量之殇”“它山之石”和“中华圆梦”3个版块,通过正反对比,凸显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质量之殇”分为“假冒之害”“伪劣之痛”和“质量之灾”3个部分,分别展现了制假售假、低劣质量和重大质量事故带来的恶果。“它山之石”分为“质量先声”、“质量品位”“质量标杆”“质量符号”“质量革命”和“质量大成”6个部分,分别展现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日本和美国6国质量发展历程,力图给我国质量发展以启发。“中华圆梦”分为“发展纲要”“中国制造”“四个宁夏”和“美好愿景”4个部分,分别展现了《质量发展纲要》和《中国制造 2025》规划中关于质量的核心内容,以及质量在建设“四个宁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以一段真挚、温馨的视频展现宁夏社会各界对质量发展的美好期待。

四、弘扬质量文化需要形式新颖

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才能完美展现质量文化的精髓,更加有效地传播质量文化。

(一)坚持以精巧取胜。传播质量文化本身要讲质量,要做到精与巧。《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面积不大,而展出内容非常丰富,更加需要在“精”方面做文章,做到小而精。精在于精打细算,充分合理地利用博物馆大厅、走廊、展厅等所有空间,做到布局有序、美观;精在于精准,仔细计算每一块展板、每一件实物的面积和体积,做到搭配合理、科学。本博物馆结构不太尽人意,门厅不大、楼层不高,主展厅位于二楼、路线拐弯较多,就需要在“巧”方面做文章,做到以巧取胜,宁夏局借势设计、顺势而为,确保整馆浑然一体。一个展示质量文化的博物馆本身必须高质量,一板、一字、一螺丝都必须精心施工。

(二)表现手法尽可能多样化。老套的、文本式的说教很难让质量文化传播入脑入心,新颖的、生动的展示才能讲好质量故事。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展出了大量古今中外质量资料和带有质量符号的实物,包括古代石器、陶瓷、青铜、钢铁、计量器具等,所展文物超过120件,力求让博物馆做到喜闻乐见、老少皆宜。同时,博物馆在保持布局合理、版块清晰的基础上,展板采取立体设计,大量运用声光电手段,制作3段视频,多个互动环节,确保每个展厅都有视频和互动环节,多角度展示质量,多层次展示质量文化。

(三)拓展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复制传播是现代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能够起到放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宁夏质量文化博物馆毕竟固定一地,传播的空间有限。在该馆建成之时,宁夏局同步推出《画说质量》和《天工诗韵》两书,以期更广泛地传播质量文化。《画说质量》是我国首部质量文化画册,《天工诗韵》是我国首部以较为集中的篇幅咏吟质量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诗集专著,从历史长河中凝望质量思想的因子。两本书的出版发行,将增强博物馆的移动性和阅读性。

(罗万里为宁夏质监局党组书记、潘多俊为宁夏质监局局长)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