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荣
胡萝卜长得很好看。肉质大红,红旺红旺的;叶缨大绿,碧绿碧绿的。
胡萝卜也可生吃,淡淡的甜,只是肉有些硬,吃多了嚼得人腮帮子发酸。我们常把胡萝卜切成片、块,与白萝卜一起煮。特别是在春节的时候,和猪肉、肉骨头一起煮,是家常难得美味的一种。
只要我动手,就会把胡萝卜切丝,做一道叫“假羊肉”的菜——这是我家餐桌上的保留节目。
“假羊肉”与真羊肉有关。家乡没有养羊的习惯,但紧靠县城边上,有个回族村,他们养马、养牛,也养羊。白的、黑的,大的、小的,散在长江大堤坡上吃草,咩咩的叫,也是我们上县城要看的一景。很长一段时间,我还以为羊是城里的动物。回民们养了羊,主要是杀了自己吃,偶尔也拿着市场上卖一点。羊肉膻腥味太浓,我们那儿没有吃羊肉的习惯,也不知道怎么做着吃。我家有个亲戚也住在县城边上,还与回民沾亲带故。冬天里,他家做羊肉吃。二两瘦瘦的羊肉,切细细的丝,放油、生姜、盐,在锅里翻炒,然后加入半斤细细的胡萝卜丝,放一二两尖辣椒、盐再炒,辣味和羊肉膻味合在一起,闻到这味的人会喷嚏连连。然后放点“欢喜”(即醋。“醋”与“愁”同音,不吉,乡人反其意称为“欢喜”),放点水,盖上锅盖,把羊肉和胡萝卜丝焖得烂烂的。最后一道很重要的程序是,用生粉勾芡(我们叫“下糊”),再盛盘。这菜品相很好,红红的。味也特鲜,特辣,而又辣中带甜。正值天寒,吃得人满头大汗,辣得人怕吃又想吃,过瘾得很。
后来,母亲在家试着自己做这道菜。可是我们家离县城远,买不到羊肉。有猪肉的时候,她便用猪肉代替羊肉,但味道总是不如用羊肉做的好。后来她索性不放肉了(猪肉也不是天天都有的),把生姜、辣椒、“欢喜”也减了,盐也放得少少的,放在锅里炒后“闷”熟,“下糊”即成。没想到这么做竟味道好极了,胡萝卜的鲜味尽在,微甜,几可当饭吃,怎么也吃不厌。
母亲发明的这道菜,不光是我们家里人做了吃,来客了也做,大家都说好吃。后来,亲戚朋友、隔壁左右的人都把这道菜学会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