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宛诗平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无障碍设施是残障人士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帮助。近年来,北京的无障碍设施日益普及,但不少细节仍需完善。北京晨报记者走访多个地铁站和部分路段发现,有不少无障碍电梯仍处于关闭状态,个别换乘通道甚至根本没有无障碍设施,路面盲道被障碍物阻拦现象依旧十分普遍。专家表示,无障碍设施要铺设,但市民的相关意识也要提升。
(12月4日《北京晨报》)
无障碍环境建设本是为残障人士专门打造“无障碍生活”的,这项工作是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中,残障人士的“无障碍生活”仍时有障碍,难享出行之便。比如很多地方已建的无障碍设施被挪用,或者残疾人专用绿色通道上锁,某地甚至曾出现过一处“史上最曲折”盲道——百米内竟有35处Z字转弯,这些盲道不仅难以帮“盲”,反而是给盲人设置重重考验。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遭遇比健全人更多的艰辛,对他们给予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城市的温度。对此,有关部门要建管并举,除了继续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各地要制定出台《无障碍设施使用和管理办法》,对侵占、损毁、挪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譬如由规划行政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等对其进行数额不等的处罚等等,给无障碍设施及时“清障”。
但同时,对于全社会来讲,有了无障碍设施,还要有无障碍意识,相关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无障碍意识”,让无障碍设施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作为正常人,我们大家都要多一些“同理心”,时常想一下,假如我是一个残疾人,我需要什么样的公共设施?我能为残疾人做些啥?只有将社会意识这一“软件”和无障碍设施这些“硬件”同步完善,多一些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才能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舒适和便捷,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有尊严。《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