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民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
——河北承德市质监局精准扶贫工作组驻村纪实
□ 于海超 马 超
无数次与村民促膝长谈、拉呱聊天,让村民们认识了村里的“新面孔”;无数次深入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把群众的冷暖疾苦牢记心间……河北承德市质监局选派的驻村工作组,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行走在滦平县大屯乡奎木沟村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真住、真心、真帮,给奎木沟村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
奎木沟村位于滦平县大屯乡西北部,村域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有268户,850口人,有低保户69户,低保人口71人,五保户9人,没有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单一,无村集体收入,人均年收入2400元,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扶贫工作开展伊始,承德市质监局驻村工作人员到岗后,迅速进入角色,积极开展工作,深入每家每户地毯式摸底,了解村情民意,掌握第一手材料,利用3周时间完成入户调查,逐户建立了工作台账。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驻村工作组建立2000余张、98份《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组帮扶手册》、《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组帮扶村档案》,为98个贫困户建立了管理档案。
随着调查的深入开展,驻村工作组掌握了更详实的资料,奎木沟村生产条件落后,积贫积弱较为严重,大多数农户只从事传统的玉米种植,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卖玉米和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全村林地389.6公顷,以荒山、荒坡的山林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大多没有一技之长;基础设施薄弱,至今有3个居民组没有完成户户通,公共服务水平差,文化娱乐设施简陋,村里留守人员年龄偏大。
工作组与乡政府、村干部、村民等各方沟通了解后,研究了初步规划,改善农业种植单一现状,发展林业,利用村周边的荒山、荒坡、闲地,大力营造花卉苗木型、公园绿地型等不同模式环村林,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尝到扶贫“红利”,改善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先行描绘美丽乡村雏形,点燃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与信心,激发贫困群众的创业热情。
贫困原因各不相同,脱贫条件千差万别。怎样才能抓住根本,“扶真贫”“真扶贫”?驻村工作组把“精准”二字贯穿到扶贫的全领域、全过程,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
解决饮水难问题。工作组申请10万元资金,打井78眼,解决230户、800多人多年饮水困难的问题。
解决收入低问题。为增加农民收入,工作组经过调研,决定引进小米种植,驻村工作组依托人脉信息资源,数次联络,积极争取到与承德兴春和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谷子种植合同。企业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包收购,全村种植12.5公顷,合同回收价为每公斤8元,单产增值1000元,全村增收近20万元。
解决就业难问题。针对奎木沟村留守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因年龄偏大,仅靠种地收入低这一情况,工作组与承德兴春和有限责任公司多次协调,签订劳务输出合同,让村民就近打工,每天收入60~80元,实现务工人员人均增收8000元。
为了实现村容整洁,解决垃圾管理的问题,工作组筹集资金15万元,建设垃圾填埋场一处,配置垃圾桶6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一辆,实施制度化管理。改造危房46户,改厕60处。进行街道硬化,完成6个村小组户户通工程,拓宽硬化路面8000平方米,铺设柏油路4.5公里,安装完成太阳能路灯60盏。同时实施村庄绿化,建立环村林,利用村周边的荒山、荒坡、闲地,大力营造花卉苗木型、公园绿地型等不同模式环村林,在400公顷山地种上松树,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0%。环村林带宜林地段闭合度达86%以上,村内街道、庭院基本绿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新建村民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卫生室、农家书屋等。为了通讯畅通,驻村工作组出资1.2万元,安装了覆盖全村、配置高端的广播设施,极大地方便了村支部将相关政策、信息迅速传达给村民。
一年来,工作组成员坚持吃住在村,为了不给村民添麻烦,自己种菜自己做饭,自行解决吃饭问题。“驻村工作组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的作为,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他们一心一意的帮扶我们村,啥事想在我们前头,带着我们干,作为村里的带头人我们更应该卯足劲,带领村民早日脱贫。”奎木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安义说。
承德市质监局驻村工作不仅得到奎木沟村全体村民的认可,更得到乡、县政府的肯定,县组织部组织县直各部门到奎木沟村召开现场办公会。群众和各级政府的认可是对驻村工作组的最大鼓舞。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工作组将积极拓展增收长效机制,在产业转型上做文章,拓宽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还要在加大农民技术培训方面给与相应扶持,提升“造血”功能,帮助村民增强发家致富的本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