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质量兴农
□ 徐建华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农民、农业、农村)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2月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每年“一号文件”发文重点关注的领域。今年的“一号文件”毫不意外地再次聚焦“三农”,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一如既往地重视,也体现了“三农”问题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应该说,仔细阅读今年的“一号文件”后不难发现,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坚持质量兴农。
坚持质量兴农,首先应当坚持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之路,必须是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而要实现这些,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这既能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增加产量;还有利于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尤其是备受关注的粮食质量安全。推行农业标准化,可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目前,许多农村地区都面临着“明天谁来种地”的拷问,破解这个问题,应该要靠产业化。产业化就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粗放、低水平的种植方式,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这就离不开标准化,包括“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
坚持质量兴农,还应当强化品牌保护,走品牌化兴农之路。推行农业标准化,还能提升农产品质量,引导农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底线,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这既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撑,也需要品牌化的发展。标准是质量的准绳、品牌是质量的展示,通过提升标准、完善体系提升质量;通过品牌打造,提升质量附加值,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标准、质量、品牌,共同推动我国农业不断迈向现代化。
坚持质量兴农,更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食品安全来说,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注、关心和关切,而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业,提升农业的供给侧水平,关键是在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也就是从源头上确保农业供给的质量。换言之,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建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于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得至关重要,也是坚持质量兴农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质量兴农,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必定能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