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 浩
《人民日报》曾刊文,批评有的明星演员高薪低能,已经沦为“表情包”的现象。
这篇文化报道说:某国产古装电视剧最近引来观众一片哗然,片中主演大量使用抠图和替身,不少镜头破绽百出,诸如雨中打斗头发却一点儿没湿之类的穿帮镜头不胜枚举。有网友笑称,该剧开创了新的电视剧拍摄模式——开口有配音、拍戏各种替、不用实景拍、后期全包圆。
类似乱象在影视圈内早已不算新闻:有年轻演员不背台词,演戏时只做口型不出声,全靠后期配音来弥补;有当红明星恨不得一年拍一百部戏,档期太紧,剧组竟然制作面具,除了近景,全用替身。观众戏称,今天做演员不需要演技,只要有颜值,能做“表情包”就行了。
近年来,随着资本大举进入电视剧产业,一股浮躁之风也越刮越大,其突出表现就是明星演员的片酬不断高攀而质量低劣的烂片大行其道。据《中国电视剧2016产业调查报告》:国内一线明星2016年出演一集电视剧的平均片酬为100万元。观众认为天价片酬是市场行为,自有其合理性;但拿了高片酬,至少要把戏演好,拿出能与天价片酬相匹配的表演。而实际上一些年轻演员把电视剧行业视为捞快钱的乐园,根本无心在琢磨剧本和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心浮气躁,因此烂片迭出。缺乏专注精神、敬业态度和踏实努力是某些所谓“小鲜肉”演员给观众留下的普遍印象。
这不禁让人想到近日媒体的报道,广州市政协委员、演员何赛飞对时下“小鲜肉”霸屏问题的批评:“只靠年轻的脸博取关注的偶像剧太多,这是后浪过早地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有关部门应对影视制作项目积极把控,对不同题材进行一定的调配,以免行业一窝蜂地追逐热点,导致作品内容导向、价值观缺失。
在流行文化里,现在的电视剧艺术创作,为了迅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模式化和复制化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其结果就是,电视剧制作领域充斥着浮躁之风、功利之风、投机之风。当电视剧创作委身于资本,所务而为利润,所推销而为金钱,没有思想和审美的文化自觉,自然“烂剧”大行其道。
所以,无论是演员沦为“表情包”的问题,还是电视剧制作粗制滥造的问题,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了职业道德自觉,缺少了创作的真诚感,失却了艺术的良心。
也正是因此,我们很难看到那种接地气、从生活中来、交织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人感慨的艺术,而大都是快餐化、商业化的作品,穿越、玄幻、魔幻题材泛滥,充斥我们的视听空间。
艺术需要真诚,需要良心,这是对待艺术的态度和原则,这不仅是要用真诚的态度对待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体现着真诚的艺术价值,而且作者是要把整个生命和灵魂投入作品之中,让人们看到了真诚的心灵、真诚的人格。而这种艺术的真诚感,艺术的良心,可以说是衡量一切优秀作品、感动人心灵的作品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有真诚的艺术态度,有艺术的良心,不能仅是虚构故事,不能仅是拍拍时尚的流行的东西,或把影视剧技术拍得炫酷惊艳,他是要能够面对一个生命全部的复杂问题,发出真挚的、有深度的、跟这个时代的对话。
艺术的良心,最基本的要求是创作者能够更为真诚、坦诚地认真创作。真诚的艺术,有艺术的良心,是有责任和有担当的。艺术的真诚,艺术的良心,是要尊重观众,敬畏艺术,体现着艺术的自觉和良知,更体现着艺术主体自我文化人格和文化创造力的信心和力量。
而在今天,这个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时代,商业消费的价值标准似乎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通用原则。当精神产品的生产变得日益快餐化、复制化和工业化,我们的艺术是否能够真诚地保持着精神的创造力?我们能否坚守文化的伦理、艺术的良知?当文娱圈中有人已经把精神、信仰和灵魂抵押给物欲和金钱,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艺术的真诚信仰和敬畏精神?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