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胡立彪:培育工匠精神须先解“缺匠”之痛

2017-09-05 09:54:34 中国质量新闻网

□ 胡立彪

在近日国务院召开的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制造提质升级最终是靠“人”来完成,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这个最大优势和潜力。要加快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方式,为制造业发展培育更多“大工匠”。

人力人才对于中国制造的重要性,企业家们最有体会。与会企业家代表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表示,培养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他认为,我国企业发展正面临“缺匠”之痛,目前真正具有承载新时期制造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较少,“大国工匠”的缺失导致项目实施成功率较低。

“缺匠”之痛,这绝非一家企业的感受,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应该都有同感。英才网联旗下制造业人才网招聘数据显示,2017年8月,制造业的招聘需求较去年同期上涨8.1%,其中智能制造业的招聘需求涨幅最大,同比上涨11.2%。制造业人才需求上涨,这既是一种大趋势,但也正反映出当下该领域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这一数据与今年2月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3部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的数据可以相互印证。《指南》对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预测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人才总缺口将达到1900多万人,而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近3000万人。

导致制造业人才缺口的原因,除了中国制造发展的客观需求增长之外,更多还是来自人为(或者说主观)层面。有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风气也被带“快”了,其中一个典型的负面表现就是人往赚钱快的领域涌,贸易、金融等行业人满为患,而制造业却吸引力下滑。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不断转型、解体,使制造业人才问题更加凸显。与此同时,社会形成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偏差,人们普遍有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而更严重的后果是,制造业人才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低等问题,人才成长环境日益恶化。

在许多人的概念中,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专注严谨、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简单说就是敬业。这确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表征,但要做到这些,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体力乃至情感代价的。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好了、卖得贵了,品牌价值也提升了,但创造了这些价值的工匠们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地位待遇仍很低,他们怎么可能有积极性?工匠精神怎么可能传承?没了工匠精神,企业生产不出好产品,只能走低价竞争的老路,如此就陷入恶性循环。

“缺匠”之痛,表面看是人才不往制造业企业跑,实质却是企业缺少吸引力。关于培育工匠精神,许多企业说起来都一套一套的,但让它们拿出真金白银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就又舍不得了,开始心疼钱了。李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讲了他早年在国外考察的一段经历: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告诉他,这家企业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工,拿的工资和企业总经理一样高。之后总理问:“我们的企业有没有这样的格局和气魄?”

总理的这一问正中了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痛处。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缺匠”之痛,企业就必须有大格局、大气魄,不能光心疼钱,要知道,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因此,要敢于在人才上下本钱,像总理要求的那样,不断探索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分配方式,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创造环境,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