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质量执法加速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2018-09-11 10:07:40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何 可

“靠假冒伪劣商品,国家是发展不起来的,是繁荣不起来的,也是没有前途的。”1993年8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工作时,曾作过一段对于“假冒伪劣商品影响国家形象”的论述。

这段论述揭示了质量之于国家的利害关系,也展现了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对质量执法工作的鲜明态度。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从计划配给到走出国门,从基础薄弱到门类齐全,从只能生产低端的“大路货”发展成为引领创新的“高精尖”,所走过的质量轨迹在波动中稳步上扬。

2014年,我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2.3%,自1985年实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以来,首次突破90%大关,并在此后一直维持在该标准线以上。

2017年,我国汽车、消费品召回数量双双突破2000万,创历史新高,为消费者挽回的经济损失数以百亿计。

2018年,有22个中国品牌进入到英国知名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的全球品牌榜单的100强行列。

在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越来越好的背后,质量执法工作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警醒着市场主体严防质量安全风险,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让假冒伪劣无处遁形

1978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就在同时,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也逐渐凸显,“重产出、轻质量”的现象抬头,一些基础工业产品质量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

假烟、假酒、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假皮鞋……中国制造刚刚要展翅高飞,就遇到了“质量之殇”。由于产品的短缺,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不愁销路,甚至有质量缺陷的产品都一样会有人买。

但忽视质量的代价却是惨痛的。1988年,安徽金坛县发生了假种子案件,上万亩庄稼颗粒无收,辛苦了一季的农民衣食无着。

受此案件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打假文件——《转发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严厉惩处经销伪劣商品责任者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因质量问题引起的恶性事故屡有发生,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伪劣商品造成的严重危害已构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随着国家对于造假售假问题的关注,以及质量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锦湖轮胎“返炼胶”事件、河南湖北等地“粉末砖头”事件、浙江温州“加水油”事件等一大批性质恶劣、问题严重的质量违法案件浮出水面。质量执法中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捍卫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为国家挽回了经济损失。

近年来,我国质量执法工作又打开了新的局面,重点区域整治工作稳步开展,缺陷产品召回工作成效明显,执法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质量执法工作在这个年零售额超过10万亿元、拥有数亿消费者的新领域,开辟出“第二战场”,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探索,保卫着电子商务领域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质量执法一次次勇于“亮剑”,让质量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推动国货质量稳步提升

2015年春节,国人赴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让智能马桶盖成为消费外溢的突出代表和象征符号。在我国消费结构换档升级的节骨眼上,质量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制造”前行的道路上。

而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更是将此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抽查显示,2015年我国智能坐便器产品合格率仅为60%。

2017年2月23日,农历新年刚过,原质检总局就在国内智能马桶盖主产区浙江台州打响了质量攻坚战的第一枪,一大批质量领域的专家集中会诊智能马桶盖问题。仅一年时间,台州智能马桶盖产品的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就迈上了“优秀线”,达到91.2%。

国家监督抽查制度是衡量质量状况的尺子,也是查处质量问题的利剑。它自1985年开始实施,当时,在原国家经委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交的《关于扭转部分工业产品质量下降状况的报告》中,提出了遏制产品质量滑坡的9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实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

1985年第3季度,原国家标准局组织对几百家企业的33类数百种产品实施了首次国家监督抽查。第一批17类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在《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公报(第一号)》上公布。自此,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作为国家对工业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被确立下来。

2014年,国家监督抽查中共抽查了24245家企业生产的25672批次产品,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2.3%。这是国家监督抽查制度实施30年来首次突破90%大关,表明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

与此同时,为充分发挥监督抽查的制度优势,防止“任性监管”和“人情监管”发生,质量执法人员还创新推进“双随机”监督抽查工作机制,更真实反映产品质量的真实状况。尤其是自2014年“双11”前夕开始,由执法人员扮演的“神秘买家”行动,有效督促了电商平台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内控体系,加强对不合格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质量执法倒逼产业升级

2017年12月4日,一场自行车行业的产品质量提升暨质量技术服务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一众行业大牌企业:捷安特、美利达、北京崔克、上海凤凰……乃至风头正盛的共享单车企业摩拜,都派代表参会。

这次交流会起缘于碟刹自行车前轮快拆杆设计缺陷引发的高端自行车大规模召回事件。业内对此次由原质检总局执法司牵头召开的会议有着高度的评价,称其补齐了快拆杆装置的一块安全“短板”,倒逼了行业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国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质检中心检测室主任吕一琦称,“由于没有标准的限制,全球的监管机构都没有发现该问题,直到2015年以后,中国政府和美国CPSC的召回,自行车行业才知道这是一个缺陷。”

“起步晚、进步快”的召回制度,在我国实施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50多年的历史要晚上许多,但是随着制度体系的健全,技术支撑能力的加强,其在产品质量事中事后监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质量执法不仅推动了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更为中国制造增加了来一场品质革命的底气。

2017年10月9日,德国权威质量管理机构德国质量协会(DGQ)和德国市场研究机构“Innofact”公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称八成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者正加大步伐,将超越德国品牌和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如今,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3%左右,重点消费品质量逐年提升,出口退运及境外通报呈稳定下降趋势,重点服务行业质量水平稳定在“比较满意”区间,相当数量的原材料、基础元器件、重大装备、消费类及高新技术类产品质量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一批国家重大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