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今年的世界计量日,注定要载入史册。
2018年11月,在法国凡尔赛召开的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一项重大决议——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中的4个,即千克、安培、开尔文和摩尔均改由常数定义,新的国际单位制于今天起正式生效。
“以量子现象建立基准”的测量新方法,是SI自1960年创建以来最为重大的变革之一。这标志着SI定义将不再与实物关联,可以保证SI的长期稳定性,并使复现单位的方法向更好、更新的技术开放。就其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而言,这一变革将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基于此,今年世界计量日的主题确定为:国际单位制(SI)——根本性飞跃(The SI—Fundamentally better)。
当然,以“飞跃”形容这次变革,只是强调其巨大的影响力,而并非是对变化本身的直观描述。事实上,“变革”之变,普通人很难察觉到。而全球计量机构在新国际单位制生效后所要进行的首要工作,恰恰是保证普通用户、产业界人士以及科研人员的量值测量仍是连续的、稳定的。这些修订是为了满足测量对未来长期的需求。换句话说,这种变革之“变”目前虽然感觉不到,但却为未来实现更好的“飞跃”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从SI的目标看,其终极追求不是变,而是不变。这个“不变”,也是为了人类更好的未来。200多年前,米制公约的签署,旨在建立一个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稳定不变的测量系统,且在任何时代都有效。新SI的优点是稳定,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不变”的目标。SI保持不变或者说维持稳定最显著的好处,是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即使以后出现新技术,也不必修改定义,就可以做到复现。另外,不依赖实物基准后,可以建立一个更短的、直达SI的溯源链,量值传递实现扁平化,最高基准和最高标准可以直接传递到用户,中间环节传递的误差损失很小且非常经济。
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SI变革也带来一个非常好的“飞跃”机遇。量值传递扁平化以后,生产一线上的仪器和量具就可以复现最高基准,这对于我们重新梳理和构建测量手段、测量能力,研究新的测量技术,进而提升我国的产品质量,大有好处。更为重要的是,SI实现量子化后,西方国家基于计量技术建立起来的优势将会“清零”,从这一点来讲,尽快建立我国新的测量体系,就可以极大地缩短追赶距离,甚至在一些方面能实现赶超。
当然,有了“飞跃”的机遇,还得懂得如何抓住它。这就要求不断加强计量前沿技术研究,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计量基准,增强我国计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要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计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攻克计量技术难题,研究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标准,为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提供最先进的计量测试手段。有了这样的技术基础,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就有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