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扶贫攻坚的主角
——看一个偏远贫困村的美丽蜕变
开栏的话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从总局到基层局所,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投入攻坚战,作出了特有贡献。今日起本报开设《脱贫攻坚在行动》专栏,陆续刊发市场监管系统在攻坚战中的先进事迹和工作成就,敬请关注,并欢迎来稿。
□ 肖振华 马固良
本报记者 王融国
万亩杜鹃花映红青山,成片野果帖上绿色生态标签,年人均增收5350元。湖南省、新邵县两级市场监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扶贫攻坚的主角,亲眼见证了贫困山村的美丽蜕变。
新邵县迎光乡大坻村是新邵县最偏远的村。当工作队一脚踏进村里的时候,工作队的同志们感觉是“头大”——这个村的先天条件太差了!该村与隆回、新化两县接壤,俗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全村539户220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502人,几乎占了1/4。同时,该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56亩(1亩约等于0.06公顷),而且多是沙性土壤,农作物收成偏低。
扶贫工作以湖南省市场监管局为主,新邵县局配合。工作队认为,要走可持续扶贫道路,必须通过发展产业,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力,提升贫困人口的致富能力,实现永续脱贫;必须扶贫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致富光荣、劳动光荣的意识,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扶贫攻坚的主角。
“青山”变“金山”
“野花”成“致富花”
随着扶贫工作的慢慢深入,工作队的同志们了解到,大坻村宋代以前属于梅山峒蛮三大核心居住区之一,也是宋将石曦大战梅山蛮的千年古战场遗址,深受梅山文化影响和熏陶,至今还保留较多文化遗迹和美丽传说,系目前邵阳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梅山文化核心区。该村自然资源丰富,植被保存完好,林地面积占村总域面积的80%,其中最有名的属十重大界山,大山之上有万亩杜鹃花,有红豆杉、野生猕猴桃、野生樱桃、野生板栗、楠木、杜鹃等珍稀植物。
美丽的自然风貌给了工作队灵感:发展生态游。在湖南省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对进村公路进行了扩宽提质,3条水泥公路直达十重大界山脚,使游客驱车赏花的路程减少了一个多小时。派人进山搭建了两条栈道和停车场,方便游客通行。同时,引导贫困群众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售卖水蜜花粑粑、蕨菜、竹笋等地道绿色农家菜。
通过开发十重大界山,开展赏花游,让自然风光变成致富聚宝盆;引导群众销售特色农产品,变野果为绿色生态水果。2018年该村共接待赏花游客4万余人,带动贫困户销售农产品收入30多万元。今年2月份,十重界旅游开发公司在新邵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今年预计将接待游客6万余人。
公司+产业园+贫困户
小小刺儿茶孕育脱贫大希望
大坻村是深度贫困村,长期以来,产业发展滞后,以传统产业为主,无特色产业。工作队入驻后,推行公司+产业园+贫困户+责任到户的模式,选定500亩刺儿茶生产加工基地,由公司建立的工厂本地收购加工,贫困户放心。在产业管理上,以大坻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主,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向村合作社注入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合作社负责项目的引进、土地流转等,贫困户则负责用工及对接产业,责任到户。实行计分管理,以土地和用工入股分红,同时实行奖补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去年全村仅养殖业分红资金80多万元,户均400元。
目前,该村已构建了基地+公司+特色产业的个性化模式,带动以刺儿茶为主导产业的舜赐茶、黄桃、大坻红薯、贝母4个特色产业,建起了综合产业园区、四季踏雪生猪养殖园区、康养中心3大园区和舜赐茶加工基地的发展。
“三不扶”扶出风清气正好民风
“打牌赌博不扶,好吃懒做不扶,不孝敬老人不扶”,这是工作队与大坻村村民的共识,也是该村产业扶贫能够快速取得成果的助力之一。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陋习,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在全村喊出了“勤劳致富光荣、好吃懒做可耻”的口号,在全村引起共鸣,得到村民响应。
该村对不遵守《村规民约》、铺张浪费、扯皮骂架等不良行为进行白榜通报批评,对丧事简办、见义勇为等好典型进行红榜表彰,并纳入村合作社年底计分分红。截至目前已张出红榜5次,白榜2次。许多村民已开始自觉纠风,破除陈规陋习。该村8组村民王成旺4兄弟在母亲去世后,积极遵守村规民约,丧事从简,给广大村民树立了榜样。大坻村以村支两委及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扶贫队的名义在全村范围内对其进行表彰,并用大红纸张榜公布。
通过帮扶,大坻村从人均收入2017年的2450元,增加至目前7800元。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湖南省市场监管局驻村扶贫队以踏实的工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正实现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蜕变。
《中国质量报》